热点文章
首页 >> 党群工作 >> 正文

党员教师:工作中需要厘清和把握的几个问题

2016年10月12日 15:13  点击:[]

  

党员教师:工作中需要厘清和把握的几个问题

——以人文与传播学院为例

201610月“两学一做”党课讲稿)

张开祝

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20161011日 完稿)

韩书记有令,让我给咱们的党员教师讲一次党课,讲什么?讲党章党规,我没有理论高度;讲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没有领会透彻。韩书记还有令,这是“两学一做”活动中的党课,“学”讲不了,就讲“做”。韩书记步步紧逼,我不能不束手就范!我思考了一番,归纳了四个“形而上”的问题:

一、关于规则与守规则问题

二、关于服务与被服务问题

三、关于特色与办学特色问题

四、关于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把握好的关系问题

这四个问题尽管它们之间没有关联,但它们与在座的党员和我们的党组织有关联,与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有关联。为此,我起了个题目《党员教师:工作中需要厘清和把握的几个问题——以人文与传播学院为例》。我姑且说之,大家姑且听之,权当我就人文与传播学院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向党员教师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权当是向大家的工作汇报,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关于规则与守规则问题

无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是普通群众,心中都要有规则,言行都要守规则。尤其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不仅要有普通意义上的规则意识,还要有自觉的党纪党规意识。根据党中央的部署,2016年开始,在全体党员中开展的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其中的“政治”“规矩”“纪律”“道德”等,无不与规则有关。

何谓规则?《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一般指由群众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由群体里的所有成员一起遵守的条例和章程它存在三种形式:明规则、潜规则、元规则,无论何种规则只要违背善恶的道德必须严惩不贷以维护世间和谐;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存在需要不断完善的局限性;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约定俗成无局限性,可弥补明规则不足之处;元规则是一种以暴力竞争解决问题的规则,善恶参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规则通常与规矩相通、并用。那么何谓规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校正圆形﹑方形的两种工具,多用来比喻标准法度。”

《孟子》中说:“规矩,方圆之至也。”

所以,无论规则,还是规矩,都是指向人们行为的标准和应遵守的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一般来讲,规矩就是规则,方圆就是行动。一个组织或单位的正常运转,得有一定的规矩、规则作为保障。人文与传播学院去年(2015年)8月组建,教师来自于4个方面军(工商管理学院、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社科部),党政管理人员来自于学报编辑部、国际商学院、图书馆、工商管理学院、政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资产处7个部门,差一点儿就“四面八方”!这些人的思维方式、行事风格、工作习惯等等,肯定会受原单位的规矩或氛围影响。但是,人文与传播学院是新的,要想让它正常运转,或者说要想把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拢在一起,必须得有规矩,而且这些规矩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得落实在纸上,得明确,得看到;更不能停留在要求上,得落实在行动上,得遵守,得执行。

有人说,“制度是国家的良知,规则是群体的智商。……人的天性是相同的,入尧舜之国则为尧舜,入桀纣之国则为桀纣,能够于逆流之中保持自身高洁情操的,是稀有物种”。此话颇有些道理。

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这句话,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写着!我们通俗所说的“制度不好,好人也变坏”,就来源于此!

所以,我们必须得有制度,得有好制度,得有完备的制度。

为此,人文与传播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又陆续出台了一些实施办法,比如:

《人文与传播学院文档管理责任制》

《人文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试行)》

《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试行)》

《人文与传播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试行)》

《人文与传播学院例会制度》

《人文与传播学院关于严格执行教研室工作条例规范教研活动的意见》

《人文与传播学院课堂考勤管理办法》

《人文与传播学院关于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

《人文与传播学院关于毕业论文指导、写作、答辩、归档工作实施意见》

《人文与传播学院导师制实施意见》

《人文与传播学院关于教职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暂行规定》

《人文与传播学院关于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的暂行规定》

这些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就是我们的规矩,就是我们的规则。我们出台的这些实施办法,事先都以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即便如此,这些规则不敢保证十全十美,但既然颁布了,我们任何人必须得按照这些规则行事,必须得在这些规则许可的框架下开展工作,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由不得自己的性子,由不得自己的意愿。因为人文与传播学院是一级组织,是一个团队,这些规则就是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群体的智商!

如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什么问题,或者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就请以适当的方式提出来,以备我们修正这些规则。但是,在没有修正规则之前,就要想方设法加以遵守、执行,而不是想方设法加以抵制、挑战,要坚决反对那种“暴力抵抗”或“非暴力不合作”行为。

有一个命题就像吃饭用嘴一样明确,就是人必须遵守规则!但总有些人就是不遵守规则,挑战规则,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就是他们在头脑中做出了对自己有利的选择,即:不遵守规则可以不受到惩罚或者不受到约束,而且还能够使自己随心所欲,甚至还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但是,尊重和遵守规则不是可有可无的,尊重和遵守规则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一种文化、一个现代人必需的品格。没有这样一种品格,人将无法在社会中生存。不遵守规则,失掉的将是人的信誉,有时还要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例如:前一段时间,北京野生动物园老虎袭人一死一伤事件、中国游客在美国自驾游遭车祸四人全部遇难事件、台湾载大陆游客大巴车起火二十六人无一生还事件,触发了国人关于规则与守规则的痛楚与反思。为此,有人呼吁:“三起血案,应该唤醒我们的规则意识,不仅是尊重规则,还要有对违反规则的不容忍、不妥协、不漠视。因为,守护规则,就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

当然,不尊重和遵守规则有时尽管可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最终受到损伤的是组织和组织中其他人的利益。如果长期以往,这样的人的结局就会很凄惨,就会像挑战猴王位置失败的猴子一样,被赶出猴群,自己去过离群索居、郁郁寡欢的日子。

所以,有这么一段话:“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你能够胜任工作的一个必要条件,但是同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条件,就是对于组织而言,你是否愿意热情、主动地付出,如果你不肯付出,总是让组织为你特别费心协调来迁就你的习惯,你就会变成组织前进的阻力,那么,即便你能力再强,对于组织而言,你就是可有可无的了。”这就是组织法则!所以,在组织中要能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不解决问题反而制造问题的人,对组织来说就是累赘,就是麻烦,就是负担,就是负能量。这时,你如果不主动退出或者作出自我修正的话,你的处境就会很痛楚、很尴尬,要么被组织闲置,要么被组织淘汰!

做好组织中人,是每个人应尽的本分。如何做好组织中人?除了信守规则外,要做到:

(1)为人要中和。看问题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不能总是不平静,不平衡,不安分,不中厚,不和善。凡事要心平气和,凡事要彬彬有礼,凡事要温文尔雅,凡事要和为贵!

(2)处事要大气。要有海纳百川、胸怀日月、笑看世界的气概,从容大方、自然天成、胸有成竹的气量,成熟宽厚、宁静和谐、舍我其谁的气度。要有君子风范,要拿得起放得下,不可斤斤计较;说话办事要干脆利落,不可患得患失。

(3)心胸要坦荡。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必须光明正大,不能搞阴谋诡计,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可挖坑埋人,不可设局套人,不可有隐私暖昧不可告人之处。

(4)思想要合流。工作中,而不是学术中,看问题、想事情、出主意,要符合大众口味,要符合新常态。所干的事情,所持的观点,所说的话语,事事处处、方方面面都要与组织设定、组织目标、组织要求保持在一个“频道”上,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能有任何偏离组织的杂音、噪音、反音。

(5)行为要有效。无论干什么,或者怎么干,都要有成效;没有成效,或没有达到设定的目标,没有按照设定的要求行事,任何忙忙碌碌都是徒劳无益的。

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经过多年的人文学科专业训练,从事的又是人文学科教学与研究,担负着“化成天下”的使命,所谓的“文明以止,人文也”、“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bì]之道也”,等等。这里的“文明以止”、“圣达立言”、“诗书礼乐”、“人理之伦序”,莫不指向规矩、规则。

有人说,人文”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养,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它关乎公平、正义,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就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好的素质是一种人文,也是一种修炼,心静内观,悠然自得。我们应该会赞同这种说法!

所以,要想“化成天下”,我们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尊重规则、遵守规则!任何公开的言行,都要有利于组织朝向的一致性,有利于组织内各方力量的团结,有利于自己在组织中形象的确立。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些规章制度,我曾经在不同场合上说过,这些文件总起来看有“六个体现”:

①体现了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②体现了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知识、劳动、创造、成果;

③体现了关爱学生,要为学生负责,为家长负责;

④体现了教师是办学主体,人才培养是中心任务;

⑤体现了对教研室主任的尊重和地位的维护,不能让你们夹在学院和教师中间既为难还担责;

⑥体现了对教师治教、教师治学方式的探索。

所以,希望咱们齐心协力,不折不扣地落实这些规章制度,做到“三让四不让”:

“三让”:让担当付出的人不吃亏、让用心干事的人不吃亏、让踏实本分的人不吃亏;

“四不让”:不让投机取巧的人占便宜、不让我行我素的人占便宜、不让里挑外撅的人占便宜、不让挑战规则的人占便宜。

以上是我们的规则和守规则的基准线,面对人文与传播学院每一个人,真心期望各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把握和遵守,尤其是党员教师,更应该带头遵守。

总而言之,学院和教研室不是对立的,教研室和每位教师也不是对立的。有课程或者专业才有教师,有教师才有教研室、才有学院;没有课程或者专业何言教师?没有教师何言教研室、学院?既然有了学院、有了教研室,就要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组织教师、服务教师、管理教师,然后更好地建设我们的课程或者专业,培养好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逻辑循环!所以,学院、教研室、教师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依存。

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是由38个个体组成的“利益共同体”,而这个利益共同体的“粘合剂”就是规则。没有规则,我们就是一盘散沙,就会杂乱无章,就会一事无成!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这些规则,遵守这些规则。在规则和遵守规则面前,每一个层次有每一个层次的责任,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义务,不可推诿,不可卸责!

关于规则与守规则,还有几句别人讲过的话,想与大家分享:

1.在这个处处讲背景的年代,规则才是对我们这些没有背景的人最好的保护。它鞭策我们老老实实奋斗,也佑护我们平平安安回家。它让我们每一餐都吃得安安心心,每一觉都睡得踏踏实实。这条路看上去最长最远最累,可是,这一路没有密布丛生的荆棘,也没有暴风骤雨,更没有不怀好意的狼外婆。

2.守规则,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路。

3.规则和法律一般是对于行为规范的最底标准,以达到自律和他律的平衡。规则是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成为一种刻到骨子里的习惯。

4.守规则不仅是对自己最大的保护,也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5.千万要远离那些不守规则的人,因为雷劈他的时候,可能会连累到你!

6.有个叫李刚或者李双江的爸爸,并不一定保证你一生无忧,可是遵守规则,你永远能活得坦坦荡荡。

7.再也没有什么比规则更冷冰冰、硬邦邦、毫无人情,你不遵守它,它比老虎还要可怕,当你遵守它,它就是你最坚实的盔甲和最温暖的外衣。

二、关于服务与被服务问题

《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一章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中也明确要求党员:“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高校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中担负着重要职能,积极发挥高校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仅关系到高校的自身发展,更关系到党的教育事业的顺利推进。

高校除了要为社会服务外,在其内部,谁为谁服务、如何服务,不仅是个定位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个价值理念的问题。高校内部的服务有多个层面:

(1)职能部门对教学科研的服务;

(2)党员对群众的服务;

(3)非教学人员对教学人员的服务;

(4)教职员工对学生的服务;

(5)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服务;

(6)在职人员对离退休人员的服务。

这其中无一不发挥着党员和党组织的作用,无一不体现着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享受着他人对自己服务的价值。

所谓服务,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一名党员、一级党组织,为师生服务的越多、越好、越及时,就越有价值。服务到位了,人心就温暖了;人心温暖了,师生的向心力就强了。因此,高校党员要真正成为“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基层党组织要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就必须坚持把服务师生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在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上做足文章、下深功夫。

第一,对教学科研的服务要优质化。教学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它既是大学的神圣使命,也是现实的工作中心。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动力,它使大学系统更加丰富,教学在这个更为丰富的系统中自身也得到充实。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业”,没有教学,没有科研,也就没有大学的存在,高校的其它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教学、科研来开展,并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这是大学使命所要求的质的规定性。各职能部门必须牢记:管理虽然有效,但并非万能,它代替不了教学,代替不了科研,而且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教学和科研才是大学的逻辑起点和终点。职能部门的地位作用尽管重要,手中的权力尽管较大,但必须明白:这个重要性来源于哪里又作用于哪里?这个权力是谁赋予的又为谁使用的?所以,各职能部门必须对教学科研给予高度的尊重和充分的理解,对教学科研的服务做到“八优”:

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地位认识要感到优越

对教学科研工作的需求安排要保证优先;

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政策取舍要做到优选;

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团队组合要实现优化;

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条件保障要达到优等;

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环境营造要讲求优雅;

对教学科研工作的物质待遇要保持优厚;

对教学科研工作的成绩取得要给予优待。

只有这样,才能把教学和科研确立为大学的根本目标,才能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学才能真正称得上为大学,否则,就像北京大学韩水法教授所说的那样,“大学就会蜕变为官僚行政机构和公司集团”

第二,对教师的服务要系统化。教师是大学这座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他们工作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每迎来一批学子,他们便诞生一种新的期望;每送别一届学子,他们便增添一缕新的青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默默耕耘,无怨无悔,有的由青年走向中年,有的由中年走向老年,有的由老年走向暮年。没有他们,就没有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没有他们,就没有学校的薪火传承。他们是学校的中坚和核心,他们理应而且必须享受到最高的礼遇和最周全的服务,无论在物质条件上还是在精神寄托上,都要为教师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做到“八让”:

让他们教学工作安心;

让他们学术研究专注;

让他们爱情婚姻美满;

让他们家庭生活幸福;

让他们子女就学便利;

让他们衣食住行满足;

让他们发展提高有望;

让他们生老病死有依

总之,一切工作都要倾听教师的利益诉求,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办他们所需;一切都要以教师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教师不再斯文扫地,使教师更加体面尊严。

第三,对学生的服务要个性化。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生是学校的衣食父母,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就没有教师,就没有编制,就没有经费。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高校与学生之间已不仅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更多地体现为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大学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高校学生工作如何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服务中体现教育,正是时代提出的课题。由于条件和后天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认知特征、兴趣爱好、欲望要求、价值取向、创造能力等方面各具差异。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生存状态,虚拟化、多边性、交互性的网络特点,使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需求更加多样,更具个性。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构建个性化的学生服务体系:

一是学业发展服务,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学会自主学习、有效学习;二是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健康人格;

三是困难资助服务,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四是素质拓展服务,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

五是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提高就业能力。

总之,这个服务体系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真正做到关心关爱学生,让学生思想上解惑,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

第四,对被领导者的服务要科学化。领导工作是一门科学,要旨有三:

其一,领导工作是人类一种特殊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实践需要科学指导,这种实践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是产生领导科学的土壤和源泉;

其二,领导工作有自身的特殊规律和科学内容,非其他学科所能代替;

其三,领导工作是一门高度综合的科学,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学问必然会产生新的知识和学问。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任何组织和群体要有效地进行活动,顺利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实施科学的领导。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这不仅指明了领导工作的本质和方向,而且还概括了领导工作彻底负责、科学决策、工作高效和反馈纠错的要求和原则,同时也揭示了领导工作把好方向、抓好大事、订好计划、管好程序、搞好后勤、强好自身的方式和方法尤其是高校领导,无论是上层还是中层、下层,他们首先是个学者,其次才是个管理者,应该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气度,内敛含蓄、和蔼谦恭的气质,礼贤下士、淡定善行的气节,讲理性、讲科学、讲规范。

第五,对非党员的服务要学术化。服务也是一种有文化的表现,在大学里文化则更多地体现为学术文化,而不是权力文化。大学文化尽管有多种形态,但就是不能有权力文化。在大学里,“学术”与心术、权术相对,指的是“学之术”,即教学之术、学问之术、学习之术、学术之术。大学要上上下下崇尚学术,崇尚学术文化,让学术文化成为校园里的主流,而不是“关系文化”、“权术文化”占据主导,也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四讲四不讲”大学要“讲学术不讲心术,要讲学派不讲帮派,要讲学位不讲官位,要讲学道不讲权道。”

第六,对离退休人员的服务要细致化。离退休工作是高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处于不是中心却能牵动中心,不是大局却能影响大局的特殊地位。高校的离退休人员呈层次高、知识密集、党员比例大和高龄空巢多的特点,他们身上那种坚定的信念、坚强的党性、崇高的精神、优良的作风、丰富的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奉献了毕生心血,他们理应得到很好地安排照顾。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他们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高校必须执行好党和国家有关离退休人员的各项政策、规定,在政治、生活、学习、医疗、娱乐、优抚等各个方面,给予离退休人员以细致入微的照顾和关怀,使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第七,各项服务都要全程化。高校人才培养没有终点,学术探求永无止境,因而服务要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无论对教学科研的服务、对教学人员的服务、对学生的服务、对被领导者的服务,对非党员的服务,还是对离退休人员的服务,都要不断树立新的服务理念,不断丰富新的服务内涵,不断构建新的服务模式,不断完善新的服务手段,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方法切实把教育就是服务这一理念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各个层面。

总之,服务是一种责任、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服务第一。服务能带来温暖,服务能促进和谐,服务能凝聚人心,服务能产生动力,服务能焕发生机与活力。因此,高校全体党员和党组织建设必须把服务作为第一理念,使党员和党组织在服务中发挥作用,在服务中体现价值,在服务中实现发展。

三、关于特色与办学特色问题

办学特色是高校的标志性属性。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水平。有特色就有发展,有特色就有实力,有特色才能提高办学效率,形成办学活力,进而使学校产生强大的生命力。“特色”不仅影响高校定位的固化,而且还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显示,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今后高校发展的主旨。然而,什么是特色?什么是办学特色?在不少高校人头脑中仍有模糊认识,要想推动高校特色发展,正确把握办学特色的内涵和特质十分重要。

(一)什么是特色?

《百度百科》对“特色”的解释为:“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解释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新华词典》对“特色”的解释是:“格外突出的风格或特点。”

《辞海》《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解释是:“事物表现出的独有的色彩、风格等。”

《现代汉语辞海》对“特色”的解释是:“事物的特殊色彩、风格等。”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特色”的解释是:“事物的特殊色彩、风格等;独具特点的;与众不同的。”

《康熙字典》对“特色”的解释是:“特别优胜处也。”

综合以上概念,我们可以对“特色”的主要特征作以下归纳:

第一,特色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显著的风格、色彩和形式;

第二,特色是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独有的风格、色彩和形式;

第三,特色是事物独具特点的、与众不同的、格外突出的风格、色彩和形式;

第四,特色是事物特别优胜的风格、色彩和形式。

所以,能称为有“特色”的事物,必须是独具特点的、与众不同的、格外突出的、特别优胜的,具有鲜明的差异性、特殊性、独有性、显著性和优越性。

(二)什么是办学特色?

由“特色”的概念和特征,我们可以对“办学特色”作以下定义:

所谓办学特色,是指一所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校独有的、与众不同的、格外突出的风格和品质。具体有以下三层涵义:

1、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即有区别于同类的特征,有明显高于同类的优势。

2、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即有突出的实践效果。

3、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即有应用、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等级标准及内涵》的解释,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

一是体现在总体上的特色——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

二是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人才特色;

三是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

四是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因此,任何可以称得上“办学特色”的东西,除了要符合以上条件外,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必须能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不能直接作用于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能称其为“办学特色”。

(三)什么不是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必须与办学历史、办学传统、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与目标相适应。要准确把握办学特色,还必须把握“办学特色不是什么

一是办学特色不是办学成绩。办学特色与办学成绩是有区别的,办学成绩不一定能成为办学特色。某些方面的工作做得好是成绩,但别人也做得好就不是特色了。

二是办学特色不是改革探索。办学特色不等于办学的改革探索。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变化的大势,各个学校都在进行改革的探索,有的改革探索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这不一定就能成为办学特色。

三是办学特色不是改革成果。办学特色不能简单地与改革成果划等号。有一些改革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但不一定能归纳为办学特色,特别是一些阶段性的改革探索经验和成果。

四是办学特色不是办学经验。有些办学特色其实就是办学经验,这些办学经验要上升为办学特色,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积淀过程。

五是办学特色不是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可以构成一定的办学水平,但是办学水平不完全表现为办学特色。特色主要体现在横向的差别上面,水平主要是纵向层次的高低。办学特色往往构成一个学校的办学优势,而不一定是水平最高。

六是办学特色不是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办学特色主要不是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因为单科性学校一般都有某种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如把他们合并成综合性学校其特色和优势就不明显了。

七是办学特色不是服务面向。办学特色不是服务面向等共性的东西,如把办学特色概括为:“立足地方,面向全国,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是地方学校的共性要求。

八是办学特色不是学校学科类别。不能把学校的理、工、农、医、经、管、法、文等学科类别作为办学特色,也不能把综合性、多科性等作为办学特色。因为学校的学科类别是学校的办学属性,同一类别的学校全国有许多所,都把类别作为办学特色就不成为办学特色了。

综上所述,办学特色不仅孕育着丰富的理论色彩,而且从根本上指向怎样办学的问题,关乎一所大学的生存和发展,尤其在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下,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竞争战略,更被视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四)什么是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特色

特色与办学特色我们有了界定,那么,我要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特色”是什么?

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学校下发的“十三五”规划中有两段文字,它们与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紧密相关:

一段文字是泛指:“继承传统,追溯渊源,把握时代,凝练特色,既要发掘传承办学历程中沉淀而成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品质,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结合现代大学办学理念,深入凝练山商人文精神,挖掘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文化内涵,进而规范化体系化表达,成为全校师生行为规范和共有精神家园。”

另外一段文字特指二级学院:“鼓励各院(部)结合自身历史传统、学科专业特色和时代发展要求,凝练“学院使命”和“学院特色”,形成各具特色的院(部)文化,促进院(部)特色发展、个性发展。”

这两段文字中,最起码有三个关键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一是人文精神,二是学院使命,三是学院特色,而且后面两个是打了引号的专用名词。也就是说,学校要凝练山商人文精神,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义不容辞,而要凝练“学院使命”和“学院特色”,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所以,我要问:什么是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使命?什么又是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特色?这两个问题必须由我们自己做出明确的回答。

我忝为院长,我必须对此有自己的思考,我不妨在这里作为“一块砖”抛给大家,以便引出大家的“美玉”。

人文与传播学院是基于专业布局调整、人文素质教育、大学文化建设的考虑而诞生,自然要责无旁贷地担当好“三项使命”:

(1)肩负好所设汉语言文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三个专业人才培养使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文与传播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2)肩负好面向全校各专业开展人文通识教育使命,全面提升广大学生的人文底蕴、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3)肩负好人文精神塑造和大学文化建设使命,为学校有特色开放式高水平工商大学建设贡献才智。

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特色就是:紧紧依靠学校经济管理类办学主体,努力培育专业特色和人才特色:

将广告学专业打造为广告创意策划与管理方向;

将编辑出版学专业打造为财经传播和新媒体方向;

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打造为商务文秘方向。

也就是说,相对普通意义上的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我们既坚持了各专业的基本理论,又融入了财经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根据办学特色的定义,“财经”是我们学校的办学属性,不能作为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但作为人文与传播学院,完全可以把财经融入我们的人文与传播类三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去,进而形成我们的特色。

但是,一定要明确的是:一所学校也好,一个学院也好,特色不能过多,过多就等于没特色。但又不能过弱,过弱没有足够的支撑,也就是说内涵过少,形成不了特色。同时,特色更多的是历史积淀,是不用挖空心思来“总结”、“提炼”的。特色更多的是“过去时”,而不是“将来时”。但是,特色必须要有意识培育,要有明确的指向,靠“水到渠成”的功夫也很难形成特色。

所以,在使命、特色面前,我们任重而道远!

四、党员和基层党组织要把握好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不仅是党团结群众、组织群众、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户端”,而且是党调查民意、赢得民心、紧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所以,高校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必须把握10个关系:

(一)把握好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提高之间的关系

当前,高校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缺乏一定的原动力,对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对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提高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把学习上的问题看成是无关紧要、不必强求的“小事”,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小缺点”、“软任务”。把握好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提高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把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切实解决忽视政治理论学习对业务提高的推动作用的问题,突出思想政治和品德在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业务提高方面的“灵魂”地位。作为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就无从掌握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就容易迷失方向;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就不会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不会赢得群众的拥护,就不会影响和带动群众干好工作。尤其咱们是从事人文与传播类专业教学的党员教师,你能分清楚党章党规、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政治理论还是人文理论?比如说那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政治著作还是人文著作?

对基层党组织而言,要想有凝聚力、战斗力,首先必须注重提高全体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注重理论修养和思想、作风建设,做群众学习政治理论的表率。其次,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加大日常学习力度,用党的理论和按党章的要求,武装、约束和规范党员的言行。第三,坚持政治理论与业务工作并重,以政治理论来指导业务提高的原则,引导和组织好教职员工面上的学习,使教职员工在日常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育人活动中,敢于和善于回答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党的基本理论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思想中去,做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第四,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加强日常政治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尤其要把握好当前青年学生对党的政治理论学习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使青年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到党的政治理论的熏陶,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把握好党政联席会与例会、党总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之间的关系

在学校层面,其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二级学院却没有明确规定,既不是党总支书记负责制,也不是院长负责制,但总得有人负责,那就是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共同负责就是党政联席会。所以,党政联席会是教学院部管理体制逻辑演绎的结果。

党政联席会是高校教学院部的最高决策机构,凡教学院部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均须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实行这种体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学院领导班子集体领导作用,实现议事的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办事效率。在此体制之下,学院党组织和行政之间依据职责范围,既有分工又要合作,相互支持与配合,保证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党政联席会议成员由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书记、副书记)、行政负责人(院长、副院长)和办公室主任、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组成,必要时可由党政主要负责人商定有关列席会议人员。

但是,作为二级学院不仅仅有党政联席会,还有例会、党总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所以,如何才能把握好党政联席会与这四者的关系,就成为在日常工作中必须理清的问题。

第一,根据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更多指向行政管理工作,此外还有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安全稳定工作以及与学院建设发展有关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二,既然党政联席会讨论决定学院的重大事项,是学院最高决策机构,就绝不是沟通情况的碰头会或者例会。例会是传达贯彻上级组织的重要指示、决定、决议,通报、总结、部署工作,提出工作中需要沟通协调解决的问题,例会无权研究决定学院重大事项。例会一般每周召开一次,党政联席会则不可能每周召开一次,否则就把党政联席会搞庸俗化,因为作为二级学院哪来这么多重大事项?学校的党委会和校长办公会也不是每周召开一次!。

第三,根据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党总支委员会更多指向党务工作和领导群团工作,包括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各项决定,并为其贯彻落实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具体指导党支部开展工作;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做好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领导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如有重要事项,则通过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和决定。

第四,根据章程,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决定与学术、教学有关的重要事项。我们的办法是:凡重大事项,在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责范围内的,由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议定,议定结果要报告党政联席会。党政联席会认为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议定事项的结果有重大偏差,则责请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重新研究议定。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治学、治教中的作用,尽量减弱行政干预。

(三)把握好正职与副职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正职与副职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协调好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班子成员中,无论是党总支一方,还是行政一方,正职负责全面工作,有责任和义务对整个工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但要主动听取副职的意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搞“家长”作风,同时,要充分信任、支持副职开展工作。副职有责任和义务全力支持正职的工作,就正职的工作部署提出意见和建议,并积极主动地完成分管的工作,及时向正职请示、汇报和沟通情况。

当然,把握好正职与副职之间的关系,决不是要搞“一团和气”。在这里,还必须把握好工作分歧与个人恩怨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好讲原则与讲感情之间的关系。在日常工作当中,班子成员之间、正职和副职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不可能都意见一致。工作中的意见分歧是任何单位、任何部门的一种正常现象。没有意见分歧的“高度统一”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存在的。无论是正职,还是副职,都不能把工作中的意见分歧看成是个人的恩恩怨怨,也不能因工作中的意见分歧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团结和稳定,更不能把个人的恩恩怨怨带到工作中来。这就要求班子成员在工作中要出于公心,作风正派,不居功诿过,不嫉贤妒能,善于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拾遗补缺,从讲政治的高度始终不渝地搞好团结。

讲原则是维护班子团结的根本,讲感情则是维护班子团结的重要途径。只讲原则不讲感情,班子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会僵化,班子就会缺乏活力和凝聚力;只讲感情不讲原则,用感情代替原则,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班子就会缺乏战斗力。所以,在工作中,班子成员之间一方面要在重大是非问题上讲交流、讲沟通,另一方面要真诚相待,充分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细枝末节问题上讲忍让、讲宽容,努力形成“讲原则不伤及感情,讲感情不丧失原则”的班子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

(四)把握好教研室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二级学院都由多个教研室组成,有的是专业性质的,有的是课程性质的,有的承担重点建设任务,有的承担一般建设任务。这就要求二级学院党政干部和党员教师要着眼于大局,把握好专业与基础、重点与一般的关系。一方面,尽管它们承担的教学任务性质不同,但每个教研室都是组成这个学院的一部分,其归属的每位教师都是这个学院师资力量的一分子,在整体上,决不能搞厚此薄彼、孰轻孰重;另一方面,正因为它们承担的教学任务性质不同,在局部上,必须要有所侧重,决不能搞不分彼此、混淆你我。也就是说,在整体上地位要平等,在局部上层次要分明。所以,每一位党政干部、每一位党员教师都必须树立这样一种观点,即没有专业,基础就会无所支撑;没有基础,专业就会失去根基。同样,没有重点,就不可能带动一般;没有一般,也就不会突出重点。专业与基础、重点与一般都是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把握好班子成员、党员、群众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绝大部分共产党员能够按照党员的标准做好本职工作,但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自觉主动地协助党组织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还相对缺乏。认为作为一名党员,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至于其他人,出了问题有组织、有领导。

把握好领导干部、党员、群众之间的关系就是要解决领导干部、党员混同于一般群众,体现不出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干部、党员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群众不能做的,干部、党员尤其不能做。干部、党员不仅要有高度的党的组织纪律观念,还要有很强的集体观念,更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教学、科研及各项集体活动面前,干部、党员必须首当其冲,走在前列;在待遇、荣誉面前,要“礼让三先”,虚怀若谷。对干部、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该当人说的当人说,该背人谈的背人谈,该面上讲的面上讲,该点上提的点上提,及时化解各种不利因素,捍卫党员的光辉形象。

处理好班子成员与党员、群众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处理好权力性影响与非权力性影响之间的关系。在工作中,要着重强调的是非权力影响力,即人格的影响力。主要有:一是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身业务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做教师的典范;二是襟怀坦荡,廉洁勤政,一心一意为教师服务;三是在利益、荣誉面前尽量让与教师,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四是不摆架子,不耍威风,努力做到平易近人,为教师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    

(六)把握好教风与学风之间的关系

教风和学风是一所高校的根本所在,是一所高校的灵魂和气质。教风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主要反映在教师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学风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力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反映在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主动学习、勤奋进取,积极参加以提高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文素质为目的的各项科技文化活动等方面。

作为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抓好教风和学风是二级学院的重要职责。尽管人们对教风与学风孰源孰流有着不同的看法,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教风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风的优劣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知识和精神的传承关系。

从知识层面讲,教师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而学生既要获取知识,又要创造性地传递知识。有学生对我说:“我们特别喜欢老师们!老师们都很厉害,真的教给了我们一生都有用的知识。”

从精神层面讲,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求真、求知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也会深深地吸引和感染学生。有学生还对我说:“老师的负责让我们的态度也变得认真。”

从字源层面讲,教,从yáo)从(pū),上所施,下所效。身体力行是教,以身作则是教,正身明法是教,上行下效是教。教以学为旨。学,以jiù)、爻、mì)、子结构,寓意为:上面对变化的磋磨,孩子在下面稳定的建筑物里得到学习与成长。《说文》中讲:“学,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朦也。”引申开来,就是有什么样的教,就应有什么样的学,离开教无从谈论学,也就无从谈论“觉悟”。《礼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

为此,我们说,教风是学风的先导并对学风起决定作用,学风是教风的延续并对教风起反作用,即有了好的教风,就能带动起好的学风;有了好的学风,也能极大地促进好的教风。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存。

所以,在处理教风与学风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心,满腔热忱地对待学生,毫无条件地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负责的态度、高尚的人格和得体的言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以积极向上、勤奋进取的学习态度来对待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汗水,脚踏实地地做知识的获取者,引导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珍惜大好时光,使自己在大学期间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创新的理念,学到进一步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好地完成创造性地传递知识火炬的任务,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国家的兴旺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

(七)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其中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业务工作的基础,做好业务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两者目标一致,殊途同归。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脱节或错节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人们忽视或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就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融入到业务工作中去,通过采用“主动渗透,合理引导”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取代“被动应对,亡羊补牢”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努力营造从领导班子成员—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党员、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普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一层带动一层,一层影响一层的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良性互动工作机制。不能出了问题视而不见,袖手旁观,更不要等出了问题再做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不仅要有互补性,而且更要有协同性。

(八)把握好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

古代中国我们暂且不论,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方针虽经几次变迁,但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这一定位从来没有变更,毛泽东时期的“又红又专”、邓小平时期的“四有”新人、江泽民时期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时期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及现时期的“立德树人”,无不指向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只有教书与育人两者互为依存,方能构筑完全的“教育”!

然而,事实并不如此。

青岛大学党委书记范跃进教授说:“我们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书和育人出现了逐渐分化的倾向。近年来,各高校在校生规模扩大比较快,教学任务比较重,各高校普遍引入教学工作量制度,在教师职责考核的设计上,主要注重教师教书任务的完成情况,甚至教师的部分薪酬也是按教学工作量来分配的。对于通过教学达到的育人目标,因为难以制定量化标准,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更可怕的是,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即没有课时量的工作已不再是教师关注的工作,教书成了单纯的工作任务,育人的责任逐渐从教师职责中分离出去。甚至出现了一种非常不当的认知,即育人仅仅成了辅导员这支年轻队伍的责任。”

所以,无论从学校制度设计层面,还是从教师认知层面,全面理解、深刻把握、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不是可有可无的命题。

那么怎么办?其实,教书与育人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之所以把教书和育人分开来说,是为了提醒我们对这两者不可偏废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而育人要通过教书来实现。这里面,一要求教师必须有“可以胜任教授”的学问,二要求教师必须有“可以为人师表”的道德,即所谓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很形象地概括了教师的本职工作——教书育人。

在这里,我想用“教师十问”、“学生十戒”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十问:

曾子有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的先贤祖师爷尚且如此,我们今天的教师更应该扪心自问:

1.我有没有放任自流自甘平庸而愧对“人师”这个神圣称号?

2.我有没有经过充分的积累而胜任讲好每门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3.我有没有能融入主流群体并为之增加正能量的人格和品行?

4.我有没有关心团队的发展并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5.我有没有理解组织的工作意图和核心价值并为之付诸实践?

6.我有没有甘于担当并为他人付出的愿望与精神?

7.我有没有以自我为中心而侵害或妨碍他人权益的言行?

8.我有没有在自身与他人价值发生冲突时客观公正换位思考的习惯?

9.我有没有足够的学识用以指导学生的学术活动或创意设计?

10.我有没有锐意进取并提升自我的规划和行动?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时时刻刻以上述“十问”自省、自警、自励,我们就会成为一名道德高尚、学识渊博、值得尊重的教师!

学生十戒:

荀子有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所以,“学不可以已”!大学生正处人生成长期,必须立志高远,修身增智。

一戒:沉溺玩娱,荒芜正业,虚度青春光华;

二戒:无视律纪,罔闻诲教,游戏知识殿堂;

三戒:心浮气躁,好高骛远,不屑脚踏实地;

四戒: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舍弃美好前程;

五戒:索然寡居,形单影只,远离朋辈群体;

六戒:失信违约,不守诺言,毁誉人格品行;

七戒:自私自利,损人益己,伤害同窗情谊;

八戒:贪逸享乐,不念艰辛,挥霍双亲血汗;

九戒:忤逆尊长,心无感恩,背离人伦天理;

十戒:志趣低俗,败风伤雅,辱没诗书礼仪。

如果我们的学子都能时时以这“十戒”告诫自己,规劝自己,他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如此这般,教与学相结合,我们就能担负起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也回应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九)把握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所大学,教学工作永远处于中心地位,人才培养永远是中心环节。这是在教育界天天喊、月月喊、年年喊的口号。然而,事实并不如此,教学与科研倒挂或者说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存在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虽然人们天天诟病,月月诋毁,年年喊打,但就是没有大的改观!

按理来说,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也就是说,教学需要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教学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动力。科研使大学系统更加丰富,教学在这个更为丰富的系统中自身也得到充实。在这里,有三个观点必须明确:

1、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体现在哪里?我们平头百姓说了不算,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解读》中的话说(这段被许多人忽略了):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学校教学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实际的含义的,是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考察的:

1)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2)是否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3)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

4)各职能部门是否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

5)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

6)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7)育人工作是否已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

由此可以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教学来开展,如果不是这样,“中心”意义何在?所以,我们的口号是:“大学,不抓教学就是对教学行为的放任自流;不抓教学就是对学生和家长的极端不负责任。所以,教学要常抓不懈,且要常抓常紧,常抓常新;抓而不紧不如不抓,抓而不新等于没抓。”

2、如何对待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科研水平高是英雄,教学水平高更是英雄。因为科学研究更多地靠自我劳动,而教学工作更多地是为学生付出。要重奖学术成果,也要重奖教学成果。因为,高质量或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必定吸收或蕴藏着学术成果的精髓。没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作为支撑,教学内容就没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没有一定的教学研究作为引领,即使有科学研究成果也不会变成教学内容。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不可偏废,即既要重视学术,又要重视教学,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科学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科学研究必须围绕教学内容来开展,凡偏离教学内容的科学研究要么是业余爱好,要么是不务正业,即科学研究必须能促进教学,教学必须为科学研究导航。

那么,科学研究如何促进教学?有三个衡量标准:

1)科研经费、设施能否改善教学条件;

2)科研成果是否转化成教学内容;

3)科研课题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法的变革,提高学习效率。

这三个标准可不是民间的学者观点,而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解读》中明确指出的。

明确上述三个观点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我们的态度,即:我们不能也不敢说“教学第一,科研第二”,必须说“教学工作是头等大事,但绝不轻视科学研究工作”!

(十)把握好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有两层含义:

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活在世不可能处于真空,必须与人打交道。人生的最终目的是幸福,而幸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如何才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简单说就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说好自己应该说的。但是,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对我们“人文人”来说更难!为什么?因为“国之华彩,人文化成”,“人文人”以“化成天下”为己任,“其他人”可以以课题为天下,而“人文人”必须以天下为课题。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人文人”要站得比别人更高,看得比别人更远,想得比别人更深。所以,我们必须谨记“人文”的核心内容,即人文集中体现为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想要得到别人的重视、别人的尊重、别人的关心、别人的爱护,你首先必须重视别人、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爱护别人。

在这里,我不妨给出几种人,供党员教师参考、对照。

第一种是“四实”之人:朴实、踏实、务实、诚实。这种人,脚踏实地,埋头实干,勇于担当。凡事光明磊落,不卑不亢,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让人放心,值得托付。

第二种是四表”之人:表演、表现、表功、表白。这种人,善于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假的说成真的,把小的说成大的,把没有的说成有的,把继承的说成创新的。这种人最大的本事是投机取巧,八面玲珑,尤其是能取悦于上级,迷惑大众,把自己说成“救世主”一般。

第三种是“四不”之人:不闻、不问、不管、不顾。这种人,就像“局外人”,什么也不该他的事,工作不主动、事情不尽责、说了他不听。

第四种是“四敢”之人:敢吹、敢捧、敢拍、敢作。这种人,脑中无制度,心中无规矩,眼中无法纪,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干,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什么礼都敢送,什么人都敢请,什么人都敢拍,什么人都敢捧,给人一种魄力十足之感。

第五种是“四阴”之人:阴险、阴暗、阴谋、阴猾。这种人,阳奉阴违,心怀鬼胎,表面点头哈腰,背后使奸耍滑,不是挑拨离间,就是造谣中伤。

第六种是“四自”之人:自恋、自傲、自高、自大。这种人,傲视群雄,目空一切。对待上级我行我素,对待平级唯我独尊,对待下级不屑一顾。

如果说大家认为这么看人太可怕的话,咱们可以换个角度,我从《人民日报》微信号上下载了9个词,每个词都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照照自己,照照别人。

1)眼神:磊落坦荡的人,目光也是如此。交谈时,注意观察对方的眼神,如果总是闪躲或者不愿意对视,该认真审视他的人品。

2)细节:观察一个人的着装、打扮,比如鞋子、比如发型,不一定是名牌,但要干净、整洁。注重细节的人,一般都有较好的修养。

3)谦虚:越有能力的人,往往越谦虚,因为他们相信凭借自己的才华,足以取得成功。好吹嘘的人,没有人愿意与之长期交往。

4)守时:守时代表了对约定的重视,对时间的珍视,这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自己信誉负责的表现。

5)平等:注意观察一个人对人的态度,如果对下级颐指气使,对上级巴结谄媚,多半人品不好。

6)原则:靠谱的人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道理。没有底线的人,很可能会不择手段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惜伤害别人。

7)交谈:爱说别人闲话、是非、秘密的人,注意保持距离。今天他可能和你说别人的坏话,明天也可能和别人说你。

8)责任:遇事只会抱怨,或者一味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没有担当。遇到困难不找借口,敢于担当的人,才值得同甘共苦。

9)大度:靠谱的人,不会时时算计。爱占小便宜的人,锱铢必较,吃不得眼前亏,忠诚自然不会是他们字典里的词汇。

对照这6种人,或者对照这9个词,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检讨自己,那么我们在把握人与人的关系上,就应该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察人、如何交人!

二是本单位与他单位之间的关系。正如一个人不可能生活于真空一样,一个单位也不可能孤立于世,它面对的有上级单位,也有兄弟单位,更有职能部门。这就要求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必须视野开阔,得能“走出去”,也能“请进来”,即兼容并蓄,开门纳贤,决不能妄自菲薄,自惭形秽,更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校园内,本院教师与他院教师之间、本院与他院之间、本院与职能部门之间,要开诚布公,畅通有节,不能相互封闭,相互隐瞒,相互诋毁。

校园外,本学院与兄弟院校之间、本学院与地方部门之间、本学院与驻地居民之间,要谦虚谨慎,行为规范,要大方有度,虚怀若谷,不能形成四面楚歌、十里埋伏的局面。否则,就会影响我们的声誉,影响我们的发展,对学院、对教师都十分不利。

总而言之,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本单位与他单位之间的关系,唯一起作用的就是“人”这么个高级动物!。所以,我们必须有这样一种信念,才能对得起“人”这个称号,这个信念就是:做人难,做一名人见人爱的人更难,做一名优秀的人文人难上加难!

以上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四个大方面的问题,耽搁大家的时间了,抱歉!

  

  

上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党总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下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举办“两学一做”党课暨教职工集体学习会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邮编:264005 电话:0535-6770015、6770817

Copyright © 2015 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