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日下午,人文与传播学院围绕“廉洁文化”主题举办“人文讲堂”之“青年博士论坛”第三季第五讲。此次讲座在逸夫楼1403教室举行,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教师姜洋博士作了题为《“廉”“洁”字形字义演变探微》的主题报告。人文与传播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教师代表及学生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4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此次讲座由人文与传播学院于潇怡博士主持。
讲座中,姜洋博士指出想要了解廉洁文化的内涵,首先要考证“廉”“洁”二字字形字义的演变过程。因为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文字之一,不仅承载了记录语言、沟通交流的重要职责,其构造与演变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价值追求与精神理想。理解“廉”“洁”二字的原始构形及语义的演变脉络,对于深入把握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政治文化、道德观念及制度实践具有基础性意义。
姜洋博士从古文字形溯源、经典文献用例、历史语境演变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廉”与“洁”从具体意象到抽象道德的转化过程。他结合甲骨文、金文及简帛材料,指出“廉”原指堂屋侧边棱角,引申为方正、不苟且;“洁”则源于洗涤之水,象征纯净无瑕。通过《史记》、《左传》、《礼记》等典籍的用例分析,姜洋进一步阐释了“廉洁”如何从个人修养扩展为政治伦理的核心范畴,并在秦汉时期成为官吏选拔与考核的重要标准。
于潇怡博士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点评,她认为从“廉”堂之侧边的棱角分明,到“洁”水流洗涤的纯净本真,二字的本源意象早已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刻下了“方正不苟”与“清白无瑕”的深刻烙印。它们由具体的空间、动作,升华为抽象的道德律令,其字形流变与字义积淀,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中华廉洁文化发展史。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廉”“洁”二字,不仅是书写符号,更是穿越千年的精神训诫,提醒我们为人之本、为政之要,在于永葆内心的方正与纯净。这次溯源之旅,不仅深化了学院师生对廉洁文化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汉字背后文化意蕴的探索热情,让广大师生在汉字与文化的交融中感受到传统的温度,更能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赵姝涵
责编:李鑫冉
指导老师:姜洋 王涵
初审:彭诵
二审:柴楠
三审:解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