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人文与传播学院“镂光拾艺,纸韵传薪”实践团三下乡临沂行

2025年08月20日 08:49  点击:[]

 

 

2025812日至18日,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镂光拾艺纸韵传薪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前往山东省临沂市开展专项非遗琅琊剪纸采访调研活动。活动以实地察访、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的形式展开,旨在致力于挖掘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密码,在剖析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助力地方非遗活态传承的有效路径。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团队前往临沂市非遗馆等场馆参观学习)

 

 

01

剪纸载文脉历史,红色耀沂蒙山河

步履临沂,循着历史的脉络,赴一场与非遗的邂逅。镂光拾艺 纸韵传薪实践队先后走进临沂市博物馆、非遗文化馆,在文物与展品间触摸时光的印记;驻足王羲之故居,感受笔墨流芳的底蕴;漫步琅琊古城,仿佛穿越千年烟火;打卡临沂美术馆、文化馆,在艺术与文化的交融中沉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琅琊剪纸里藏着的故事最为动人——细腻的刻痕不仅勾勒着传统之美,更与红色文化深深交织,沂蒙精神的坚韧与温暖在剪纸艺术中静静流淌。看着琅琊剪纸里的红色印记,忽然觉得传统手艺这样有力量。剪纸技艺遇上红色记忆,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深刻感受那个时代的坚韧与火热队员李芳漪在自己的日志中写到。

 

02

访匠人学剪纸艺,悟精神传沂蒙情

团队成员奔赴临沂站铁路俱乐部,采访琅琊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林化强。工作室里挂满了他的作品:有花鸟虫鱼的灵动,更有红色故事的厚重。林老师握着剪刀向团队成员演示,红纸在他指尖仿佛有了生命,聊聊数下,一幅沂蒙红嫂送军粮的剪纸便初具雏形。剪纸不只是手艺,更是讲故事的方式,每一幅剪纸就是一个故事。他说道。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也开始动手尝试,剪出了简单却又不失精美的窗花,体会着每一道纹路里藏着的耐心与匠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深入探索镂光拾艺,纸韵传薪非遗琅琊剪纸传承发展路径,实践团走进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进行深度访谈与调研。沂蒙精神不是抽象的口号,是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赤诚,是刻在骨子里的军民鱼水情。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办公室主任王璟的话掷地有声,让成员们深感震撼。观看橱窗里沂蒙精神的老物件,学习剪纸的方法技巧,感受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熏陶,琅琊剪纸与沂蒙精神早已深深缠绕,一刀一剪都是对历史的铭记,一纸一画都是对精神的传承。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扬琅琊剪纸技艺,续红色沂蒙薪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红嫂的皱纹里藏着战争年代的烽火,独轮车的辙痕里载着军民一心的赤城。非遗要活态传承,红色精神要代代相传,当剪纸的红遇上精神的红,便是最有力量的文化传播。那些军民共饮一瓢水的细节,又为剪纸创作注入了鲜活的灵魂,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成为能走进生活、打动人心的载体。

实践团队同步运营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媒体账号,坚持每日一更实时更新内容,始终将琅琊剪纸与沂蒙精神紧密结合。接下来,实践团队将持续依托现有平台宣传推广琅琊剪纸传统技艺,力争打造琅琊剪纸红色名片,用非遗讲好红色故事,推动临沂文旅与临沂非遗深度融合。

非遗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从指尖传承到血脉的坚守。技艺要打磨,匠心要延续,才会有文化根脉的绵延。守护当下方能薪火相传,让每缕剪纸的纹路都镌刻着传承的温度,我们一直在路上!

 

(供稿:卢硕 张淑倩  摄影:镂光拾艺纸韵传薪队 ) 

 

图片

 

编辑:张淑倩

责编:王樱焯

指导老师:王涵

初审:林科兴

二审:柴楠

三审:解晓亮

 

图片

 

 

上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召开2025级新生主题班 下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参加临淄区“齐雁归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邮编:264005 电话:0535-6770015、6770817

Copyright © 2015 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