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2日至16日,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红脉绣夏——文遗瑰宝向‘阳’队”(以下简称实践团队)踏上了前往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的征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与社会实践调研活动。这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队伍,带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文化的热爱,深入基层,探寻那些承载着革命记忆与民族精神的红色印记,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红色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马兴波、大学美育教研室主任解陆陆全程线上指导,确保活动安全顺利进行。
阳信古韵,红色风华
毛岸英旧居与鲁阳红色记忆馆
7月12日,实践团成员来到毛岸英旧居,这方古朴的院落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轻轻翻开,便是毛岸英同志在阳信留下的青春足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旧居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激励着同学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随后,队伍转战鲁阳红色记忆馆,这里如同一座穿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将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展现在众人眼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馆内珍藏的每一份文献、每一件遗物,都是那段峥嵘岁月的见证,它们静静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壮丽篇章。同学们漫步其间,仿佛能听到那激昂的战歌,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心中油然而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
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旧址
7月13日上午,实践团队深入探访了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成立旧址,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旧址内,简陋的营房见证了无数英雄的英勇与无畏,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低语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团队成员在实地感受中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表示要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继续弘扬革命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7月13日下午,实践团成员深入滨州市水落坡镇,探访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深刻感受了“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美德的深厚底蕴。实践团成员在参观过程中,通过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深刻理解了自我反省与感恩之心的重要性,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这些传统美德的践行尤为珍贵。
走近革命老兵,探寻非遗文化
向革命老兵学习非遗,传承文化
7月14日,实践团队进行采访革命老兵郑德章,采访非遗传承人周和平(戏曲、说书),参观革命纪念馆的活动。
首先,实践团队来到革命老兵郑德章的家进行采访。郑爷爷向同学们展示了他参军入伍期间的照片以及具有年代感的票据,彰显出他在参军时艰苦奋斗,一心报国的精神。实践团成员们被郑爷爷的参战故事深深打动,他们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着同学们来到了非遗传承人周和平的家进行采访。在他的家里周老师向同学们表演了三弦演奏和说书,十分生动有趣。周老师在采访中流露出对说书的热爱和对非遗传承的担忧。这次采访中实践团队成员不仅了解了未曾听闻的优秀非遗文化,同时也感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重道远,心中也燃起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与责任感。
最后,实践团成员们来到阳信革命纪念馆进行参观。鲁阳红色纪念馆田会生馆长为实践团成员细致地讲解了馆内的展品,实践团成员深刻领会到了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力量,深刻体会了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红色精神的不朽力量,重温了革命历史,推动了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
走进张黄小学,共绘英雄画卷
走进红色课堂,讲解红色故事
7月15日,实践团成员携英雄故事走进滨州市阳信县张黄小学。团队生动讲述小萝卜头与毛岸英的英勇事迹,激发孩子们的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孩子们以画笔致敬英雄,绘出心中信仰与梦想。此次活动不仅传承了文化,更启迪了心灵,孩子们誓言以英雄为榜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实践团队期待孩子们成为新时代栋梁,共绘祖国辉煌未来。
7月16日,实践团队在阳信县鲁阳红色记忆馆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革命歌曲演唱活动,表达了他们筑梦青春、奉献时代的家国情怀。阳信县融媒体对此次活动进行宣传和报道。
本次探寻红色革命遗迹与非遗实践活动,作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非遗文化的生动课堂,意义非凡。实践团成员们踏寻革命足迹,缅怀先烈,感悟红色精神的不朽力量;同时,深入探索非遗瑰宝,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让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交相辉映。活动不仅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之旅,更是一场文化的寻根问祖。实践团成员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非遗实践为载体,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文化,将红色革命精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紧密结合,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贡献力量。
摄影:张永佳
供稿:王潇昂 关秋悦 王子欣
编辑:王玉鑫
指导老师:马兴波 解陆陆
审核:解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