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首页 >> 学科学术 >> 正文

人文与传播学院“人文讲堂之青年博士论坛”第二季第十七讲开讲

2023年09月15日 15:19  点击:[]

 

 

人文讲堂

青年博士论坛

-第二季第十七讲-

 

202391514:30分,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人文讲堂青年博士论坛第二季第十七讲在西校区逸夫楼1303室举行,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告学系李梓铭博士作了题为《设计的财富价值》的主题讲座。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孙梦城博士主持本次讲座,学院班子成员和师生代表130余人到场聆听。

在讲座开始时,李梓铭博士首先通过一幅油画作品和一首歌曲,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浴火奋战、保家卫国时,仍不忘建设美好家乡的故事,引发了师生对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事业的共情,继而谈到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这一过程中,设计的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更能提升国家的科技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与设计的财富价值是相向而行的,以此引出了本场讲座的主题核心。整场讲座共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通过分析设计的本质和目的,剖析设计与财富价值的耦合关系;二是以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为例,思考如何利用设计活动,赋能、提升设计的财富价值、带动美丽乡村的建设;三是从设计师要掌握的职业技能为切入点,探讨了如何才能更好地提升设计的财富价值。

 

图片

 

讲座内容的第一部分,李梓铭博士结合了设计理论家陈汉青教授等学者的观点,分析得出设计的财富价值主要包含了设计的物质财富和设计的精神财富,具体来说即设计既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推动文化价值的实现。李梓铭阐述了二战后,德国依靠工业设计的力量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全面复苏。对比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虽目前面临着像特斯拉等国际大厂的强有力竞争,但凭借着优秀的工业设计基础,以比亚迪、小鹏等企业为典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也在以雄厚的设计力量,有效带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转型发展。随后,李梓铭又以苏州园林为例,阐述了苏州园林是由山、水、林和江南建筑这四大元素构成的,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被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施工技艺,在园林界享有盛誉,这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念、系统设计的思维,广泛地融入到了在今天的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由此,设计活动既能提升社会经济,也能促进文化发展。

讲座的第二部分,李梓铭博士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探讨了设计能够为建设美丽乡村带来什么的问题。他指出,基于设计实践的相关思考,国内设计界对设计参与乡村振兴,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广泛研究:设计扶持+产业发展设计创新+科技助农创意设计+文化传承。他剖析了山东临沂竹泉村的建设发展案例、大疆无人机公司科技助农案例和威海文登瓦屋庄村定位中国漫画村的发展案例,佐证了设计能够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在这一部分,李梓铭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三个角度论证了设计的财富价值。

讲座的第三部分,李梓铭博士以杭州亚运会的举办为例,阐述了只有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才能为设计带来更多的财富价值。他从知识、经验、创意、技术和思想五个维度,分别论证了设计师需要具备崇高的理想信念、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的创意思维、充足的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为设计项目的实施、设计价值的实现赋能助力。

 

图片

 

最后,李梓铭博士和现场师生开展了轻松愉悦的探讨和互动,解答了部分同学关于设计行业发展的问题,并号召在座的各位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向老一辈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们学习,始终围绕在党和国家前进事业周围,实现设计梦想和远大抱负,才能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有价值的财富。

 

 

图片

 

孙梦城博士在点评中指出,李梓铭博士的讲座生动而深刻,结合大家所熟知的现象、事物,向我们介绍了设计的内涵、价值以及一个设计师所应必备的专业素养,让我们看到专业知识完美应用于设计实践时所传达出的力量。希望在座的同学能够从本次讲座中得到启发,思考如何将课堂上所学内容应用于设计实践,深入挖掘我们传统文化中可利用的元素,将其运用到设计之中,以更直观的方式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理念,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期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

 

 

 

图片

 

供稿:孙梦城

摄影:张俊杰

编辑:唐舒祺

责编:王佳怡

指导老师:林科兴王涵

审核:程欣

 

图片

 

 

 

上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举办2024年度“两金”项目启动会 下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吴树勤带队赴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调研交流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邮编:264005 电话:0535-6770015、6770817

Copyright © 2015 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