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人文与传播学院 “长河桑梓,人文化成”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德州市夏津县苏留庄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2023年08月29日 10:23  点击:[]

 

 

人文与传播学院 “长河桑梓,人文化成”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德州市夏津县苏留庄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一、守护黄河文化的历史根脉

黄河风光美,造化蕴万千”,为贯彻《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文件精神,保护传承黄河文化,717日至21日,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长河桑梓,人文化成”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苏留庄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为中心,寻找大河遗落的山河岁月,探索沧海桑田的振兴之路。

 

 

  

 

 

党建领发展,奋发谱新篇。

撸起袖子加油干,越是艰难越向前,“长河桑梓,人文化成”乡村振兴促进团来到苏留庄镇前屯村,对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进行深入调研,传承黄河千年文化根脉,激活千年古村的时代价值。

在前屯村椹仙党建联合体党群服务中心,镇椹仙党建联合体党委副书记赵四勇,镇团委书记孟德新,联合体轮值党委副书记、前屯村党支部书记褚运林向团队介绍了关于古桑村落改造、古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情况、椹仙党建联合体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增收情况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多元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及党群联合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与村党委进行了深入交流。

经学习研讨,我们了解到随着历史黄河的变迁,桑树因存活能力强,成为夏津黄河故道防风固沙保土的重要树种,加之其产物的利用价值,呈现着“黄河故道采桑忙”的农耕景象。为保护这片遗产,夏津县打造黄河故道森林公园,保护积淀千年历史的农桑文化,保留了全国面积最大的的古桑树群,目前古桑树林仍遗存6000多亩,百年以上的古桑有2万余株,树龄最长的是15000多年“桑树王”。

 

 

     

      

古桑承旧事,今树创生机。

欲知其业,先知其史。桑树下,乡愁浓,桑树,是夏津黄河故道村庄的根和魂。“长河桑梓,人文化成”乡村振兴促进团来到夏津古桑农耕文化展示馆,深入学习黄河故道农桑历史、千年桑蚕文化传播、桑树种类、桑产品功效与价值等农耕文化知识。

前屯村党支部书记褚运林的介绍到,为守护黄河文化记忆、传承古桑农耕文化,千年古村前屯村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等为依托,建设了古桑农耕文化馆、桑皮纸小院等“古桑文化村落”设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开展桑农产品深加工及纺织业等,发展特色桑产业。“青黄不接档,桑椹可渡荒”,前屯村百姓的心目中对千年古桑寄托了深深地感恩之情。

团队在展示和讲解中,随着古桑农耕的发展历程,感受着千年古桑树群的农耕文化底蕴,与大河遗落的山河岁月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视。

古桑,在村民眼里,已不仅仅是一棵树,而是系在心头的线、扎在家乡的根,是抹不去的浓浓乡愁。奔涌浩荡的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青年大学生应做好黄河文化的守护者,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二、激活文化旅游的生机活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位于德州市夏津县生态旅游区的前屯村,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打造“古桑文化村落”文旅品牌,成为夏津县黄河故道周边村庄通过保护黄河文化遗产、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走上乡村振兴之路的一个缩影,先后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村乡村”、“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长河桑梓,人文化成”乡村振兴促进团通过社会调研,探寻前屯村如何在新时代谱写黄河文化的“诗和远方”。

黄河呈底蕴,古树蔽云天

黄河文化是中国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夏津黄河故道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有灵芝海有珠,土有太岁地有椹。”在桑树身上无一不散发着宝贵的资源与令人陶醉的美丽。为了更深刻的了解黄河文化和古桑文化,探寻其中宝贵的文化内涵,团队参观了古桑博物馆。

 

 

 

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团队成员了解到,黄河故道是黄河改道后留下的河道,历史上黄河多次流经夏津,又多次改道,留下了多条古道遗迹,形成了夏津黄河故道文化。在黄河故道的孕育下,古桑文化油然而生,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成为古桑文化的象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团队了解到如今的古桑树群已不仅只有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保障当地人民生存的作用,近年来夏津在保护古桑树的基础上,全力推进桑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桑树种植、桑产品加工、桑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农旅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实践团队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知识至关重要,它们是我们过去经验的积累,也是我们未来创新的基础。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壮举,承载着厚重的黄河文化和桑文化,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真正做到了农业文化遗产“在发掘中保护,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让古桑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故道成风韵,文化显活力

为了深入研究夏津文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一睹古桑树群的雄姿,实践团队赴德百温泉旅游小镇,实地参观了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已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云卷云舒,故道桑田,古树风姿依旧,闪耀着当地农人英勇顽强的精神。

 

 

 

 

 

除古桑树群外,德百旅游小镇还建设有德百古桑博物馆、桑黄博物馆、桑黄培育基地等,形成旅游项目集群,生态旅游精品线路亦不断完善。团队成员了解到,每年五六月份,正是椹果成熟的季节,夏津县会在这里举办夏津黄河故道椹果生态文化节,形成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休闲采摘、养生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新风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体验。椹果节成为展示夏津形象,是宣传夏津文化、推介夏津特色的重要平台。德百温泉旅游小镇是旅游产业和特色古桑文化的集聚和融合,旅游小镇挖掘地域文化内蕴,植入桑椹产业特色文化内涵,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实现乡村振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当地代代相传一年吃一个土坯沙土漫天飞的黄河故道打造成为一个留住生态底色,繁荣绿色发展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工程,为当地实现三农领域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德百小镇一行拓展了实践团队思路,团队成员认识到融合创新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夏津的黄河文化和古桑文化成为链接农民和游客的桥梁,在打开文化传播的大门的同时也有利于当地人民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沧海变桑田,夏津“椹”好!

 

 

 

三、注入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

脚步暂时到不了的地方,眼光可以到,眼光可以到的地方,脚步早晚能到。前屯村党支部书记诸运林在与团队成员的座谈中说到决不能让乡亲们再“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前屯村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党支部领导的特色桑产业的支持下由昔日贫困村,蜕变为今日示范村。“长河桑梓,人文化成”乡村振兴促进团实地调研前屯村传峰椹果种植合作社和桑产品研发加工基地,探寻夏津县苏留庄镇乡村振兴背后的推动力。

桑起复兴家,创新造财富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团队来到传峰椹果种植合作社,了解农村合作社为乡村振兴贡献的力量。合作社负责人刘传峰向实践团队介绍合作社的运营模式,他提及合作社以党支部为引领,建设“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合作社能够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传峰椹果种植合作社带领农户发展桑叶茶加工、桑黄培育、桑皮纸制作、桑果酵素加工等产业。在桑椹产品的制作工艺方面,刘传峰重点向我们介绍了桑叶茶的制作方法:落霜之后,社员们采摘桑叶制作霜桑茶,一片片打霜后的桑叶在经过切碎、杀青、揉捻、烘干、提香等多个步骤后,才能制作成具有保健养生功能的霜桑茶,每个步骤都要依靠精准的时间和火候把控。霜打过的桑叶加工成霜桑茶,既有保健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不仅在本地有旺盛的市场需求,还远销到上海、浙江、四川、河南等地。他强调合作社时刻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不仅关注产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还注重产品的外观和包装。通过精细的制作工艺和严格的品控标准,合作社生产出高质量的桑椹产品,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市场认可度。此外,团队成员还了解到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以农民利益为重,注重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福祉。合作社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形成了家家有项目,户户有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团队成员在交流中不仅了解到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紧密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行规划和行动,将椹果种植业与乡村振兴目标紧密结合,实现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还感受到古桑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对乡村振兴的巨大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当地负责人结合自身特色,接受新时代熏陶,将自身特色创新性地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实践团队体会到了当地为振兴产业坚持发展致富的力量,对当地人民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的思想和坚忍不拔的品格表示深深地敬佩。如今合作社真正把桑树变成了摇钱树,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科技创佳绩,新业利千秋

为进一步了解桑产品研发加工过程,探究特色产业如何依托现代科技带动乡村振兴,团队来到桑产品研发加工基地,近距离观看生产线,了解产品从“出生”到“成熟”的转变。如今,夏津拥有椹果深加工企业20多家,先进的生产干线,精心挑选的生产原料,在科技的伟力下转化成桑黄酒、桑椹干等产品。如今被加工过的桑黄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保健品为人们所熟知。接着,这些被加工过的产品通过各种渠道将产品销往各地。此外,古桑研究院与广东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农业农村部功能视频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更高附加值桑产品的研发。桑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过程体现了科技和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双重作用。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队进一步发现了科技创新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它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和产品质量,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契机。科技创新的力量正在推动农业领域的变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农业、文化、旅游的多重效益,使得乡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科技将继续发挥领导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无限可能。

 

2  

   

 

 

通过此次活动,实践团队认识到要坚持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全面阐释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既要加强对古桑树的保护和研究,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古桑树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局面,打造夏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品牌,更要守好三农基本盘,实现产业旺、环境美、农民富的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要守住文化生态命脉,又要守护好文化根脉,把所学知识运用书写到大地上,主动融入乡村振兴,主动扛起历史责任,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上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喜迎2023级新同学 下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召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2023届毕业生党员代表座谈会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邮编:264005 电话:0535-6770015、6770817

Copyright © 2015 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