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华财富文化研习社举办“枕典席文”故事会——吕不韦篇征文比赛

2020年11月16日 10:07  点击:[]

 

 

20201031日至1115日,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华财富文化研习社举办枕典席文故事会——吕不韦篇征文比赛。

本次比赛由山东工商学院校团委主办,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华财富文化研习社和学生会共同承办。比赛以“吕不韦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为主题,面向全校学子进行读后感征集。经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研室评选,共有7名同学的作品脱颖而出,分获一二三等奖及最佳风采奖。

 

吕不韦征文比赛获奖情况

 

 

一等奖优秀作品展示

 

富贵不能淫

汉语言文学专业1901

王俊杰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一字之差,商人吕不韦不惜散尽千金。 

《吕氏春秋》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吕氏想以此作为大秦统一后的意识形态。商人吕不韦不惜召集三千门客。

他的确是富可敌国,助子楚登大宝挥金如土,他又十分贫瘠,商人出身,哪有条件识字读书偶窥圣贤。善辩之士纷纷著书立说,广为流传,不但天下闻名,还可传之后世,永垂青史,这一点尤其令吕眼热。他是个商人,他自然懂什么是最值得的投资,他可以借助这些擅长舞文弄墨的门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重己》篇讲自己的生命如何重要,先从人不爱倕之指而爱己之指、人不爱昆山之玉而爱己之玉之说起,层层深入,语言朴素恳切。《贵公》篇讲“圣人之治天下也,必先公”的道理,先提出论点,再以荆人遗弓、桓公问管仲等具体事例说明,《大乐》篇讲音乐的产生、本质和功用,语言简洁流畅。颇有老子遗风谁能想到,这生花妙笔,竟出自吕氏之手。

而当今社会,物质财富的多少已经完全是衡量是否成功的标准,物质对人的反噬,利益对人的异化,使我们常常陷入利益的羁绊之中,一事当先,做还是不做,往往悉心思忖;分内工作,竭尽全力还是敷衍了事,尚得仔细权衡。得与失,取与予,风险与收益,付出与回报——在利益的坐标系上,很多人都在演绎着价值排序,精准计算着投入产出。只是,当物质的欲望填满生活,利益的喧嚣遮蔽生命的星光,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也会惘然惆怅:为什么,我们“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

当今中国,利益的正当性早已“除魅”。对利益名正言顺的主张,让人人得享发展成果,马克思早有断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个人也好,对社会也好,都如小平同志所言,“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主义”。

但是,考量利益,并非让利益的追求绝对化。表面上看,精致的利益计较未必无益于社会的进步。相反,它有可能在短期内创造出经济奇迹。利益最大化的风轮,很容易鼓荡物质的城堡遍地开花。然而,这样的城堡却精神凋敝,缺乏良性演进的可能。只在意自己的人不会在意公共问题,只关心物质利益的人不会关心社会福祉。一旦利益的巨浪吞噬了理想情怀,我们的身边便会充斥利己主义的铁杆拥趸,责任能够淡忘、道德可以离席、灵魂容许出丑。毒奶粉泛滥,地沟油盛行,在唯利是图的利益尽头,是良知的出局和底线的崩塌。

志愿服务,主动回报社会,却被猜测其中掩藏着动机;应对灾难,企业献出爱心,却被揣度背后有着利益交换。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在一些人头顶的崇高云层,人不过是欲念死海中一个小小的漩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与实利挂钩的理想不是“做作”、便是“矫情”,利益于是成为时代价值的“粉碎机”,让我们的社会只剩诛心之论,难言感动信任。

这是现代版的义利困惑,也是堕落版的利益考量。走出了“耻于言利”的时代,难道就一定要抛弃“时刻准备着”的理想?经历着“利益解放”的大潮,难道就一定要放弃“为了全人类”的信念?拒绝利益主义独步天下,理想情怀又该何处安放?

就像文学家所说的那样,“理想有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却可以借着星光在人生海洋中远航”。确实,理想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不能帮我们找一个优厚的工作,领一份体面的薪水。甚至一个有理想的人,活在当下,会比别人更觉生存的困难与尴尬。但是人若没有了理想,生命将走向何方?循着理想的星光,我们才能跳脱一己得失,眼界更远、胸怀更大,找到一个更持久、更深刻的生命出口。

“唯意志论”者固然举步维艰,只有利益的人生同样苍白无力,“喻于利”不是开启幸福的万能之钥,“喻于义”才能推开梦想的必然之门。构筑精神的高地、留存理想的底色,才有灵魂的原野郁郁葱葱,文明的河流碧波荡漾。

翻开历史,越是大发展、大变动的时代,越需要有超越个人、超越利益的理想。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执着信念,法国大革命中民主自由的强烈追求,20世纪初叶席卷世界的红色狂飙,都曾是引导时代前进的旗帜。在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需在物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借用叔本华的一句话,它是对每个时代伟大事物的同一性和连续性的信心,是对一代代人的变化和衰退的抗议。

 

 

供稿:杨秋雨 王俊杰

编辑:明元姝

责编:杨秋雨

 

 

 

上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召开“保护环境,保护希望”主题班会 下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召开2020级“美育温润心灵”主题班会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邮编:264005 电话:0535-6770015、6770817

Copyright © 2015 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