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人文与传播学院举办“为时代喝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广告设计大赛颁奖典礼

2018年12月18日 08:41  点击:[]

   

   

20181218日下午,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在6206教室举办“为时代喝彩——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广告设计大赛颁奖典礼。人文与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司千字、院长张开祝、副院长张毅君、副院长吴树勤、党总支副书记齐琦、广告学系主任张晓凤、全媒体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陶化冶、教师张群卿、辅导员张峰蔚、李雪梅老师出席本次活动。

   

   

   

本次大赛共收到广告设计作品150余幅,经过评委们的认直评选,最终30名同学的48幅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者部分代表以PPT的形式展示作品,并讲解其创作思路,随后分别由司千字、张开祝及陶化冶为获奖同学颁奖。

   

   

   

   

   

四十年砥砺前行,四十年携手并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改革开放不仅是上一代人的责任,更是年轻一代的使命与担当。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文学子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改革重点和难点,解放思想,深化探索,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成为“爱国”、“诚信”、“创新”、“力行”的新时代青年。

   

   

   

  

  

部分获奖作品展示

  

   

王冕

   

   

   

海报的主体是一把锤子和深圳的城市剪影的结合体。

锤子象征着我们改革开放的决心和毅力。

深圳是最具代表性的改革开放城市,深圳市的剪影着于锤子之上代表了改革开放带来了发展和繁荣,也突出了海报的中心思想——发展才是硬道理。

  

  

   

  

任婷婷

   

   

   

作品的背景颜色以淡淡的土黄色为主,凸显历史的沧桑感,以此来体现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来经历的峥嵘岁月,与主题“为时代喝彩”鲜艳的色彩形成对比。

金黄色代表着光荣、辉煌,红色代表幸福、吉祥。因此,中间的数字40采用金黄色,同时以红色的曲线和象征和谐的祥云相称,体现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人民带来了幸福。

  

   

  

曾天然

   

   

   

背景的选段摘自习近平主席谈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内容。

选用香槟的元素作为“喝彩”的表现载体,瓶身的年份数字代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代历程。

水花飞溅,由时代变革力量凝聚而成的佳酿从瓶口喷涌而出,象征着“为时代喝彩”的庆祝之举。

底色选用红色为主色调,突出喜悦的情感基调。

  

  

   

崔艳萍

   

   

   

这个作品整体使用中国红的色调,这是纪念因为有前辈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的不懈努力才会有今天的蓬勃发展。

   中间的“40”是由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照片组成的,体现了四十年来我国的不断发展,下方各方人民共同作出托举装,这代表改革开放是由我们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四周散发的红色光芒,是我们13亿人民凝聚起来的无穷力量,作品上方的飞机图案是对未来中国一飞冲天的美好憧憬。

  

   

  

王晓霞

   

   

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制作,深入社会生活,更好地表现改革开放对于人民群众的贡献。

高中时的书上就充分介绍了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因而对于改革开放有所了解。

  

  

   

孙珺雯

   

   

   

改革开放四字采用简体草书与繁体行书字体修饰,同时运用渐变金色背景进行蒙版填充,使文字形象独特,磅礴大气,突出“改革开放”主题。

四十周年及英文字体采用南宋书局体,选用中国传统色彩绛紫色,使文字颜色温柔,形制坚韧,突出“40周年”数字主题。

小字体部分采用黑体,颜色采用灰蓝色,使文字风格严肃却不死板。在海报中起到进一步解读扩充海报的作用。

  

   

  

庞雨欣

   

   

   

元素:花纹  脸谱

基调:红

文案:改革  浓墨重彩

内涵:变化 多样化 传统文化

  

  

   

顾肖华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代表城市,所以首选它为这幅作品的素材。

以说文解字的形式讲解改革开放通俗易懂,文字背景是中国龙图腾,抛开冗杂成分,简洁明了。

牡丹作为国花,也代表着富贵吉祥,改革开放也使中国富裕起来。蓝色背景展示改革浩浩荡荡形如宇宙,白色点则象征为改革的成就如繁星。

   

   

   

上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学生在“读中国”山东省大学生诗文朗诵大赛中获奖 下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刘佳博士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邮编:264005 电话:0535-6770015、6770817

Copyright © 2015 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