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聊聊专业阅读那些事儿”系列访谈之【教师篇】

2018年04月27日 08:00  点击:[]

 

 

伴着明媚的春色,山商读书月如期而至。在本次读书月期间,人文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以专业阅读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一项是关于本校师生专业阅读情况的访谈。我们有幸邀请到学报编辑部主任刘晓东老师、法学院的张晓晓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张开祝院长、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毅君老师、人文与传播学院文化传播教研室的王欢欢老师、广告专业的张晓凤老师、编辑出版专业的李英和刘菡老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马兴波和刘佳老师等十余位不同专业的老师进行了深度笔谈,从中深入地了解到老师们的专业阅读习惯和方法,以及他们对于学生专业阅读状况的认识与思考。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YcLLe83wdIoCXnialgldiaBxoezYEPf3loribeS2rv0kYzvIklvha9yCg5wO0x94YjmUZcQ1fhmv6BDUgaQyicFAic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第一部分

关于教师个人的专业阅读习惯与经验

 

一、教师专业阅读信息渠道多种多样

对于专业图书的信息获得和选择标准这个问题,大部分老师表示获取专业图书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类。线上的方式主要有:图书信息的检索、当当网、京东、亚马逊等图书销售网站、微信公众号、豆瓣推荐,网络读书频道等;线下的方式主要有:图书馆目录查阅和新书推荐、书后的参考书目、出版社、书店、专家朋友等身边人的推荐等。

其中,张毅君老师热情地重点推荐了优酷的读书视频节目《一千零一夜》——傍晚,昏黄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晚风徐徐吹来,一位身穿长衫的道长,掏出一本书,面带微笑地将一本本信息量丰富的内容娓娓道来。都市人步履匆匆,被巨大的生存压力裹挟着,已经很难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揣摩一本好书的味道。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人坚信,我们之中有一部分人从未放弃读书这件事。因此他做了一档荐书栏目《一千零一夜》,用一千零一个夜晚陪我们拾取那些被遗忘的好书。梁文道在街头、在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导读中西方的经典书籍,他撷取书中精华,捧到我们面前,以他独到的视野及关怀,体察一本书的多个面向,和大家一同寻找都市人渐渐遗忘的阅读乐趣。看道长从厚厚的故纸堆里挑出一本本耐人寻味的好书,再轻轻地拂去上面积满的灰尘,抽丝剥茧地为我们解剖,和他一同扎进去探究那个其乐无穷的世界,是多么惬意的享受。

对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专业书籍这个问题,大部分老师表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需要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刘晓东老师则认为,研究专业问题就不能考虑适合自己阅读,适合不适合都必须读。

大部分老师在选择图书时会考虑自身的兴趣性、专业契合度、版本和质量的可靠性、质量过关、装帧、价格和图书评价等因素。

二、教师专业阅读兼顾科研任务和个人兴趣,任务型占主导

目前的阅读是以任务型阅读还是以兴趣型阅读为主这个问题上,可以看出老师们有六成处于任务和兴趣的双重驱动,这种状态能够兼顾个人喜好和职业需求,比较理想,教师满意度会比较高。如刘晓东老师所说:自小的职业规划之一就是做个能写点东西的老师,现在任务与兴趣大体兼顾,虽无所成,庶几近之。当然,有特定任务时,任务驱动型的阅读也是必须的,但总体上还是可以任性。这是我的幸运。

还有四成老师表示,在教学科研重任面前,须以任务型阅读为主,特别是在备课或者申报课题、写作论文时,需要大量搜集和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占时甚多。相对而言,可能就无暇顾及学术之外的个人趣味性阅读了。正如李英老师所言:当了老师后,发现读书成了一种奢侈,很多时候,匆匆忙忙备课和科研,很难像以前一样完整详细地看完一本书了。但即便如此,她依然努力以兴趣型阅读为主导性阅读,因为她坚信兴趣驱动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当然,老师们也普遍认为兴趣对任务型阅读也十分重要,需自我调节,激发兴趣,寻找乐趣。马兴波老师说:最好把任务和兴趣结合起来,从假装喜欢,到真的发现其中的乐趣,从被迫到主动。王欢欢老师表示:我阅读专业书籍应该是主要围绕科研和教学,个人兴趣往往占很小的部分。当然,科研阅读也会让人乐在其中的。

三、教师专业阅读的媒介选择呈多元化

现阶段,纸质书和电子书的竞争激烈,许多人认为像专业图书这种学术性相对较强的书籍,可能纸质书籍的比重会更多一点,相对于自己购买,在学校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下,图书馆借阅会更加方便一点。那对于对于专业图书的阅读媒介这个问题,老师们的回答会是怎样的呢?

张晓凤老师:传统书和电子书以及网络资源都有,首先还是看网络资源,然后再考虑去读传统书。阅读专业书籍有大部分是图书馆借阅,如果没有的图书会自己购买。或者一些常用的专业书籍也是自己购买,毕竟放在身边可以随时翻阅。纸质版阅读起来比较慢,但是比较省眼睛;电子版阅读起来快,查阅方便,但是比较累眼,主要看身体的情况和时间的允许程度。数字资源方面也下载了很多的阅读软件,如超星、当当云阅读等。

张毅君老师:图书以传统图书为主,期刊以电子资源为主;图书以自己购买为主,期刊以图书馆资源为主;图书阅读更倾向纸质版,期刊阅读纸质或电子皆可,数字资源大约50%左右。

刘菡老师:专业阅读的传统书刊、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三者基本相等。传统的纸质图书一般是在图书馆借阅,自己也会少量购买。因为图书的出版周期相对较长,所以获取比较新的专业知识主要是通过电子版和网络资源。数字资源在我的专业性阅读中能够占到50%的比例。

马兴波老师:两者都差不多,但更喜欢传统的书籍阅读方式。主要是自己购买,因为图书馆借阅比较麻烦。喜欢纸质版的阅读,因为相对来说,纸质版的错误概率要低得多。数字资源,除了一部分专业书籍已经影印转化为PDF的,其余的读得很少。主要原因是阅读习惯问题,还有就是电子阅读眼睛比较累。

刘佳老师:一般喜欢的,或者是非常专业的还是纸质书,如果多是为了查阅,就只是电子书。但是会有意识地收藏电子书。自己购买为主,图书馆文学类书籍太少。一般短篇可以在手机、电脑阅读;长篇在kindle,非常喜欢的就买纸质书。数字资源占一半多一点。

李英老师:我的专业阅读主要以传统书刊为主,以自己购买的为主。虽然有kindle,经常出门时带着kindle,以打发旅途时光,但是,我还是更倾向于纸质版的阅读,喜欢那种淡淡的纸张和油墨的味道,也喜欢偶尔在书籍上随手划划,做个笔记或者备注等。目前,数字资源在我的专业阅读中,专业书籍来说,估计五十分之一吧。Kindle刚到手时,新鲜了一个月,之后基本上只要在家,方便阅读纸质书籍的时候,还是阅读纸质书籍比较多。当然,学术论文和学术期刊,则使用网络资源较多。以网络资源阅读为主。

刘晓东老师:一般阅读还是以传统书刊为主。基于写写画画的习惯,故喜欢的书还是要买回来,特别近年,甚少借书。最近稍偏重电子资源,因mobiepub等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多,阅读器功能也越来越实用而亲和。

王欢欢老师:我的专业阅读对象还是以传统书刊为主,因为我觉得纸质书有味道。当然,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一些电子资源也非常好,一些专业学术群会分享较好的论文,我也一并收藏,目前数字资源的专业阅读只占百分之二十五左右。专业书籍以购买为主,也会去图书馆去借些书籍,但是不多。

可以看出,老师们专业阅读的媒介是多元化的,常是徘徊于纸质书与电子书之间,如图书主要以纸质版的传统阅读为主,而期刊学术论文则倾向于网络资源的阅读。此外,对于图书载体的选择跟专业特点及老师个人的阅读情趣也有很大关系。大部分老师会选择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尤其是期刊类书籍。根据被访老师们的数据反馈,数字资源在他们专业阅读中的比重大体为25%50%

四、教师专业阅读时间较为零散,阅读时习惯于做标注

在关于教师阅读习惯和行为偏好的调查中,大部分老师表示:由于工作和家庭等原因,他们的阅读时间是比较零散的,想拥有整块的阅读时间相对来说是比较奢侈的事情,但还是会克服困难,零敲碎打地坚持阅读。如张晓凤老师:除了上课时间,一有空就会看看专业书籍,见缝插针的零星阅读居多,一般很难抽出比较完整的时间去读完一本书。刘菡老师:每天阅读专业书籍的时间不大固定,临睡前会阅读出版专业公众号的推送文章,另外假期会有比较完整的时间进行阅读。

也有一些老师会坚持每天抽出完整、固定的时间阅读。如王欢欢老师:用于日常研究的专业书籍阅读每天会保留三个小时,一般会在上午,因为那时心无旁骛,精力比较集中。刘佳老师:每天五个小时吧,因为对于专业书籍的定义大家会有不同,集中在早上和晚上,尽量抽出完整的安静的时间。喜欢做批注,注意观点之间的关联,往往是越读越多,由一本跳到另一本。不过,我们也无奈地发现,这两位老师目前都处在独身或准独身状态。

大部分老师在阅读专业书籍时都有做笔记的习惯。他们做笔记的方式也很多样,比如在书上划线、作批注,摘抄自己喜欢的和有价值的内容等等。王欢欢老师在专业书籍的阅读上,比较重要的部分,往往会进行标注。我更注重对作者核心思想的理解上,然后进行发散思维,尽量做一个思维发展导图。

有的老师阅读习惯较为特殊,令人印象深刻。刘晓东老师说:若说有什么特殊习惯,一是喜欢躺着读,二是书的品相一定要好,三是必定写写画画,但绝不折角(杂志例外),所以床头一定有笔,且颜色多样。喜在书上写写画画,多只言片语,有感而发的话会多写些,偶加附页。有些内容会在以后的写作中用到,有时也难免私密,故我的书一般不外借,也不喜他人翻阅,比较小家子气。但若晚辈喜欢某书,我会另买了送TA,前提是,别是珍稀本,也别太贵。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EUD6CJDgIZbm7JqpTT7NLLgIRP2wbH8Z2zic3kn6DOUlMy5K7RJfweIDkR8fgjOyh8QLEiaBnxRfnJIEPYHpr3k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第二部分

对当下学生专业阅读状况的认知

 

一、 教师乐为学生推荐专业图书,追踪和反馈形式多样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老师都会在课上或课下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学生推荐专业图书,追踪和反馈形式会根据老师们的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作业的形式、课上或课下交流反馈的形式、开组会讨论的形式等。刘晓东老师谈到:过去与学生接触多,经常谈书。现因工作原因与学生接触少了,是个遗憾。上课的话一定要荐书,以与课程相关者为主,且基于课程性质与学生知识积累水平,通论性与普及性读物稍多。平时的测验会涉及相关内容,也是追踪吧。自己正在读的也会谈谈心得,不是荐书,算是交流。

也有老师表示,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不同,无法强制性要求,有时只对有意愿学习的学生进行追踪反馈,课上或课下见面或网络聊天解答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及疑问。例如王欢欢老师:我会在上课的时间会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好的经典作品。不过,我一般不向学生进行限制。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往往阅读的倾向不同,所以我仅仅是建议

李英老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课堂上,会结合课程内容,推荐相应的专业书籍,会尽量选取适合本科生的、可读性较强的专业书籍。曾经在本导制小组中,给学生指定了一本专业书籍,要求学生提交读书体会,由此来跟踪推进,但发现效果不太好。毕竟学生比较多,众口难调。

二、多数教师认为学生专业阅读状况有待提高

在问及自己学生的专业阅读情况时,大部分老师表示不太满意。王欢欢老师指出:学生们往往急功近利,往往是泛读精读不够。记忆并不是知识,浅尝辄止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要好好地读透一本书,让一本书变薄,再变厚,再变薄,竭力汲取作者思想的精华,成为自己的思想。

马兴波老师认为整体情况还可以,但大家已经习惯了应试教育的阅读习惯。平时为了期中期末考试,毕业前为了考公或考研,目的性、功利性很强,其余的实际上很难开展。

看来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多结合自身情况提高阅读专业书籍的积极性,不能仅仅是应付考试而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去读,可以尝试带着非功利心态去接触专业阅读,也可能找到其中的乐趣。正如李英老师所说:据我有限的了解情况,学生更愿意阅读心灵鸡汤、文学类等书籍,对专业书籍的阅读,比较有限,在专业书籍的阅读方面,学生之间差异很大,部分学生的专业阅读非常深入,但这些属于少数。很多学生认为专业书籍很晦涩,可读性差,不想也不愿意去接触和了解。实际上,有些专业书籍,还是很有趣的。

三、大学期间专业图书的阅读有方法可循

在谈到大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专业阅读的需求和方法是否会有阶段性特点这个问题时,大家普遍认为存在阶段性特点,且有章法可循。

刘晓东老师:大体而言,一般阅读应重视广博,专业阅读则应精准。但二者不可偏废,都应贯穿阅读的始终。所谓阶段性特点,当体现为人愈成长,对二者的把握愈随心所欲游刃有余。这是一个成长过程,目标可以明确,但过程须顺乎自然。阅读的专业性必须提高。对此,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故教师在指导学生专业阅读方面责无旁贷。我一直认为教-学关系的本质是合作关系,学生专业阅读需求的增进和方法的提高,也是教学有效互动的结果,双方都需主动付出努力。

张晓凤老师:我觉得在大一大二还是侧重于基础性的常识性的专业书籍,到大三大四因为要写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可以看一下研究方法之类的书籍。

李英老师:个人认为,应该以个人兴趣和未来规划为指引。如果立志考研,则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结合考研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积累和阅读。如果打算直接就业,且想专业对口,则在个人兴趣基础上,结合就业需求,进行相应的知识积累。个人兴趣很重要,如果暂时没有特别大的专业阅读兴趣,则先培养兴趣爱好。由浅入深,由史入理,层层递进。

刘菡老师:大学生的专业阅读还是以所学专业课程的课本为主,辅以老师推荐的参考书目进行补充。大学前期主要是基础知识的积累,后期就有毕业论文写作的要求和进行一些专业研究的尝试探索,由浅入深为宜,但是我建议专业阅读要扎实理论基础,关注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两者相结合。

刘佳老师:阅读可以发自兴趣,但还是希望在阅读时要有自己的思考,不仅仅止于阅读的快感,不能以看《跑男》的心态对待文学。在消费的同时能够感受另一群人的生命。

马兴波老师:大学生要把本专业的基本经典书籍要知道主要内容讲什么,那些书要精读,那些书可以泛读了解。以课程为中心,向外辐射。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找到个人的兴趣点。

王欢欢老师:刚进入大学应该以泛读为主,了解知识的广袤,进入大学之后应该以精读为主。应该从阅读研究著作走向阅读原著。研究著作只是别人吃剩的饭,不可多吃。要自己走进原著,走进作者的思想之中。

总结起来就是:由博到专,由浅入深,由泛读到精读,由兴趣入由思考出,理论基础打底,前沿动态开路……

四、教师一致提倡学生多涉猎专业以外的书籍,开卷有益!

涉猎外专业书籍重要性的问题上,老师们纷纷表示提倡广泛涉猎专业以外的书籍,有助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促成知识创新。

刘晓东老师:人生有多种可能,专业也永远都是相对而言,不读本专业以外的专业书籍,就是放弃了自己将来选择的可能性,也就是放弃了主导自己命运的可能性。当然,阶段性重点必须明确,在本专业的学习阶段,自应以对本专业的系统学习(阅读)为主。

张晓凤老师:我会大力提倡学生去涉猎专业以外的书籍,因为广告专业是一门学科跨度比较大的学科,涉猎很多学科知识,如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品牌、营销、管理、设计、美学、法律、统计学等等,所以广泛涉猎知识,是学科的本质所要求的,同时也能开阔学生视野,也可能会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

张毅君老师:从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来看,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科交叉融合共享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学科交叉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们需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构建不同学科之间学术沟通与思想碰撞的环境和氛围,激发交叉灵感的学术氛围。

刘菡老师:因为每个人的知识结构都不应该过于单一狭窄,而且大学生无论是在校园,还是走上社会,各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都应该有所了解,所以我建议学生阅读法律、经济、管理等学科的经典著作。

刘佳老师:文学的世界是广阔的,历史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这些专业共同支撑着过去和今天的每一个生命,没有什么人和文学能够避开。

马兴波老师:人的知识体系比较好的构建应该是一个T字型的。上面的一横就代表知识的广度,下面的一竖,代表知识的深度。一个人年轻时候读得书越广,对于将来的视野和人生智慧有着很大的优势。

王欢欢老师:人类的知识非常广袤。文理的分科往往限制专业的视野,而专业的不同又会进一步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专业虽有不同,但知识永远是相通的。目前国外的一流大学都在提倡经典教育,通识教育,这一点应该是我们要认真汲取的。

五、 内因外因双管齐下,着力提高学生专业阅读兴趣

对于该如何解决学生专业阅读热情不高,如何提升学生专业阅读兴趣的问题,老师们纷纷给出建议,大致涉及学生内在观念改变和创造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刘晓东老师:文字有凝神静气的功能,读书可以变化气质。最好从养成阅读习惯入手,再适当区分专业阅读与非专业阅读,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法指导。阅读习惯的养成极为重要。悲观地说,一个人若在基础教育阶段没养成阅读习惯,以后培养也难,但专业阅读的训练毕竟还是有效的。一般来说,人首先是有了对某事的兴趣,才会有对某一方面的阅读兴趣。从功利角度入手,加强专业化指导必不可少,专业兴趣的培养与专业阅读热情的提高相辅相成。进一步,若能引导学生将专业阅读超越于教科书阅读,就很成功了。

张晓凤老师:建议以专业为单位,可以设置一些类似读书阅读比赛或知识竞赛活动,或者每个学年制定一个阅读计划,最好跟本学年要上的课程相关联,给出必读书目让学生自己去筛选,然后写读书心得或体会,并评选优秀的心得和体会进行展示。

李英老师:学习,尤其是大学生的专业学习,是一个自主性的行为,作为成年人,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老师的角度来说,能做的仅仅是引导和努力调动和挖掘他们的兴趣,此外,还有自己个人的言传身教吧。当然,同辈之间的互相影响非常重要,同学们之间的互相推荐和阅读氛围,非常重要。

刘佳老师:阅读的方式有很多,今天再谈电子版还是纸质版已经没什么意义,以情怀来谈实体书店也于事无补,阅读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每次阅读都是一次学习和交流,不管是看新闻还是看电影,有思考的观看就是一种阅读。

马兴波老师:循循善诱,由浅入深。一开始可以将知识和趣味相结合,再后来是知识和思考相结合,引导学生进入理性、逻辑、哲学层面的思考。

王欢欢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该从自己的兴趣入手,但兴趣不是唯一的。兴趣本身也会限制我们自己。我认为,读书应该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研究著作走向原著,从泛读走向精读,从中文走向外文,从别人的知识走向自己的知识,从外在的知识走向内在的知识。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文末彩蛋大放送喽——

 

标题标题

千万不要相信读书无用的鬼话

——“聊聊专业阅读那些事儿访谈

人文与传播学院 张开祝

423日,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读书日

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为此举办了系列活动,其中有一聊聊专业阅读那些事儿笔谈。活动的组织者——可敬的老师们、可爱的同学们让我聊聊我的专业阅读那些事儿。

说实话,面对这个题目,我有些汗颜,因为我大学有专业——历史学,但毕业后根本没有从事与历史学专业有关的工作。所以,很是对不住专业俩字,也恐对不住老师和同学们。

其实,我是喜欢书的,也很爱买书,家里也有不少藏书。我对图书信息的掌握没有固定的渠道,或各种媒介,或实体书店,或亲朋好友。购书大致可分三类:

一是专业驱动购买的书。我毕竟读了大学四年历史学专业,尽管毕业后没有从事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但它毕竟改变了我的人生,成为我走进职场的基础。所以,历史书籍占据我的藏书近一半。

二是工作驱动购买的书。我大学一毕业就在高校从事教育管理工作,为了补课或者充电,我也购买了不少大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书籍。

三是兴趣驱动购买的书。除了上述与专业、与工作相关的书籍外,对自己感兴趣的书也会购买一些,但也仅限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

当然,能够让我带回家、摆上我的书架的图书,在没有到人文与传播学院工作前,是以内容为的;后来受编辑出版学专业老师们的熏陶,方知人世间居然还有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于是兴趣有了转变,又以形式和内容皆为

爱书、买书、藏书与读书是两码事。我对图书的阅读一般不很专一,总是在同一段时间内阅读好几本,甚至十几本,因而读书不是很认真,也很少把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口气读完,这是我读书的一大缺陷。

人有走不尽的路,也有读不完的书,所以我认为,读书无定法,但读书必须得法。对于读书,我提倡五法:一是心读法。有些书无需拿在手里一页一页地读,而是对摆在家里的某一个地方的书,用眼睛隔空瞭望之,用去读。二是翻读法。有些书拿过来看看目录,翻看一下重点即可。三是泛读法。有些书只做一般性阅读,无需仔细认真地揣摩其要表达的意思。四是精读法。有些书必须认真地、一字一句地去读,不仅要读懂表层的意思,还要读懂深层的意思。五是查读法。有些书如同工具一样,是作为查阅用的。尽管如此,这五种读书法,无论哪一种,都要做到知书、懂书,就是说,对于任何一本进入自己视野的书,都要知道它都说了是什么,懂得它的价值所在。

我对读书还是比较传统的,只青睐纸质图书,因为它不仅有美丽的外表,又有沁人的墨香,可以把玩,可以欣赏,这是电子图书所无法代替的。我还有一个癖好,就是凡遇到喜欢的书,或流行的新书、好书,必须自己拥有,所以很少从外人手里借阅,包括到图书馆借阅。

总而言之,我读书不多,也读书不精,但我有几个爱书、买书、藏书的小故事,可以与大家分享。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JgxKDRthvxsl3vwNunTgX9rgyduGp23sTQeM9tlw8L7avDeia88E84MYBa2f16YZUaEqZpHsRROOSiczMyYDuk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故事一:省吃俭用攒钱买书

上大学期间(1982—1986年),每月23.5元(后来变成21.5元)的助学金,几乎每月都要挤出5元钱买书,宁愿吃一角钱的菜,早晨一般还不吃菜。可不要小看了当时的这5元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每本书的价钱比现在可要便宜多了,1—2元就能买一本比较厚的平装书,就是精装书也在2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我每月能买2—3本书。由于积攒的书过多,毕业离校时书泛滥成灾,光办理托运就忙乎了好几天,运费花了不少且不说,一个老辈传下来的樟木箱子也因装书太多,在托运旅途中压散了架。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JgxKDRthvxsl3vwNunTgX9rgyduGp23sTQeM9tlw8L7avDeia88E84MYBa2f16YZUaEqZpHsRROOSiczMyYDuk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故事二:不买书走不出书店

我很愿意逛书店,在书店里,想买的书很多,在书架前总是流连忘返,如果不买一本书,是走不出书店的。限于资金,不能把自己喜欢的书都买下,自己就在心里一遍遍劝诫自己:这本书为什么要买,那本书为什么不买。只要自己能过自己这关,才决定买还是不买。可是,事后往往对看好的而没有够买的书感到后悔,茶不思饭不香,不得不再回去买。这种情况下,有存货还好,如果没了存货,就会懊恼不已!当然,现在有网购了,就不用跑书店了。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JgxKDRthvxsl3vwNunTgX9rgyduGp23sTQeM9tlw8L7avDeia88E84MYBa2f16YZUaEqZpHsRROOSiczMyYDuk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故事三:不看书睡不着觉

我有不少藏书,书柜里三层外三层都摆满了书,但书柜还是不够用,就把平时自己最愿意看的书摆到了床头和床尾,无论竖摆还是横摆,书脊必须朝外,保证一目了然。每当脱衣上床,必须左顾右盼,挑选自己睡前最愿意看的书。时间长了,就留下了后遗症,不管多晚,必须看上一会儿书才能入睡,否则,就像少了一道工序一样不踏实。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JgxKDRthvxsl3vwNunTgX9rgyduGp23sTQeM9tlw8L7avDeia88E84MYBa2f16YZUaEqZpHsRROOSiczMyYDuk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故事四:顾盼书柜是最惬意的事

我时常在空闲的时候,坐在书柜前,顾盼着满满的书柜,是最惬意、最悠闲的事情。浏览着、欣赏着琳琅满目的书籍,让我有一种财富感;用手触摸着咯咯愣愣的书背,让我有一种温馨感;嗅闻着书籍散发出来的别样的芳香,让我有一种沉醉感;毫无目的地翻看其中任何一本,让我有一种充实感。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JgxKDRthvxsl3vwNunTgX9rgyduGp23sTQeM9tlw8L7avDeia88E84MYBa2f16YZUaEqZpHsRROOSiczMyYDuk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故事五:讲究书的不同版本

我对喜爱的书有一个特点,就是讲究书的不同版本。这里有三层含义:其一是同一作者的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购买同一作者的同一本书的不同版本,既是为了阅读,也是为了珍藏。其二是不同作者的同一内容的书的不同版本。购买不同作者的同一内容的书,可以通过对比、辨别,达到博采众长、求真求是的目的。其三是同一作者的同一本书的最好版本。在资金拮据或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对自己特别喜爱的图书会采用此办法。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BJgxKDRthvxsl3vwNunTgX9rgyduGp23sTQeM9tlw8L7avDeia88E84MYBa2f16YZUaEqZpHsRROOSiczMyYDukw/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

故事六:梦想购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丛书

每到外地,我很少像采购土特产或者纪念品,而是购买内容最新最全、图文并茂的,介绍当地风土人情、名山大川、名胜古迹、趣话轶事、悲情壮举等方面的书籍。我曾有个不切实际的梦想:游遍全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购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丛书。这样做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其一,说明自己到过这些地方,这是自己人生履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有空的时候翻翻这些书可以进一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地理,不会因时间的逝去而忘却对它们的记忆。总之,既有纪念意义,又储存了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故事七:爱书、藏书深深地影响了女儿

我的最大欣慰,是我爱书、买书、藏书的习惯,对自己的孩子产生的影响。她在初、高中的六年时间里,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理科成绩好,文科成绩尤为突出,尤其是语文,每次考试分数都很高。平时的随笔、考试的作文,既有思想又有深度,更能引经据典,时常成为全年级的范文。我的同事和她的老师多次问我们是如何培养她、教育她的,当初我们并没感到有什么特意之处,事后我们感到,我和我爱人的爱书、买书、藏书的习惯,给了她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20096月,女儿高考过后不几天,我们全家去了趟西安。回来后,自己关在房间,用三天的时间写了一本近5万字的小册子,起名为《不摇折扇自然凉——夏游西安》,在后记中她写有这样一段话:“这是我第一次完完整整地写这么多字,其间在西安在烟台都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的爸爸给了我对历史热爱的基因,让我总是在他丰富得不可思议的书架前留连,所有的一切都是从书中得来,间接的也是从我爸爸那里得来。每当看到这段文字,我都会感到很欣慰、很庆幸!

这些我的爱书、买书、藏书的小故事,很寒酸,很平常,根本算不上什么故事,贻笑大方了!

但是,我要告诉同学们的是,上大学一定要好好读书,因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乔布斯与比尔盖茨仅是特例,千万不要相信读书无用的鬼话!

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你们有没有想到,有人一出生就生在罗马,有人不得不去修通往罗马的路,有人不得不在通往罗马的路上艰难地跋涉。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读书自会有一种从容不迫、雍容高雅的风度。作为凡夫俗子、无依无靠、无势无力的我们,要想缩短通往罗马的路,要想在罗马城里与罗马土著一样幸运,唯一的路径就是读书。我们可以想一想,都是什么样的人在说读书无用?无非三种人,一是没有资格或者读不了书,只有靠苦力打拼养家糊口的人;二是没怎么读书,但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或者聪明有了点小成就的人;三是虽然读了书,但是没读出什么名堂,于是就哀叹的人。所以,读书无用是居心叵测拉人下水的大骗局!

我们上大学就是要读书!读书要读专业的书,也要读非专业的书。读专业的书,是因为用它来接受专业教育;读非专业的书,是因为用它来提升和实现大学教育。读君子的书,也要读小人的书。因为君子与小人如影随形,读君子和小人的书,能知道什么是君子之道,什么是小人之行,即明辨是非之理。读高雅的书,也要读通俗的书。高雅是人生的境界,通俗是人生的本分,人既要高雅又要本分。所以,你要坚持读书,全面地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只有这样,在人际交往中,你就能以谈吐、学识和修养来赢得他人的尊重。

 

 

上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专业学生“送书进崇文” 下一条:“聊聊专业阅读那些事儿”系列访谈之【街拍篇】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邮编:264005 电话:0535-6770015、6770817

Copyright © 2015 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