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举办“学人自述”论坛

2018年04月23日 15:51  点击:[]

 

 

“夫子自道”研学经,师生共谈读书乐

——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学人自述”论坛顺利举办

 

2018422日下午,山商读书月期间,由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举办的“聊聊专业阅读那些事儿”系列活动之“学人自述”论坛在第六教学楼6206顺利举办。活动由嘉宾主讲、宾主互动、观众提问三个环节组成,来自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孙维屏副教授、文化传播教研室的王欢欢博士和编辑出版专业的向敏副教授依次做了主题分享,编辑出版专业朱敏老师担任活动主持。全校800多名学生通过网络系统报名,最终录取的一百余位学生冒雨准时参加了活动。

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在校四年的主要任务,而专业阅读是学生完成学业的基础。可是,如何才能有序、有效地进行专业阅读,却是很多学生困惑不解的重要问题。此外,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训练的只是会答题的考试机器,却难以赋予学生真正的研究兴趣和学术热情,甚至并不确知“科研为何物”,也不知如何实现由阅读向“科研力”的转化。为此,人文与传播学院特举办本次活动,请来三位在阅读、治学方面颇有心得的有为学人介绍自己在治学之路上的摸索与收获,希望能带给学生们一些关于专业阅读方法的指引和治学方法的示范。

 

暖场预热后的“嘉宾主讲”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孙维屏老师以“阅读之乐”为主题,用文学化的语言带领大家跟着金圣叹、陶渊明、袁宏道等文人才子感受读书之乐,通过福克纳、辛格、路遥等大师的作品谈经典文学带来的“高峰体验”,并通过文本细读,展示吴宓、卡尔维诺、海莲·汉芙、宝玉黛玉等一众“书痴”对阅读的痴迷沉醉,提出“读书之乐是每个学人的标配”这样一个响当当的口号!聊完了阅读之乐,孙老师又就阅读方法谈了自己的见解。她很庆幸自己能以读书为职业,但她同时讲到,因教学科研展开的阅读,就不能仅凭兴趣,还要得章法,她具体说了三个方面:一是提倡杨绛先生在牛津大学按照文学史顺序阅读的系统式阅读;二是由博而专地研究性阅读;三是文学阅读讲求诗意的、审美的、精神的维度,要处处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她还以校园里的“寻物启事”、张爱玲《论写作》中记录小时候喜欢的木箱上的商业宣传文字、汪曾祺《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中所谈民间百姓上香还愿时的语言为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文学无处不在”。此外,孙老师还谈到“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以古今中外文学中的爱情为例,论述文学极大地丰富了人生的体验,拓展了“精神的可能性”。

 

 

阅读是研究的“底火”,这把底火倘若没烧欢实,很难成就“科研的大餐”。孙老师用自己及其身后庞大的“书痴军团”的读书故事告诉了我们如何烧旺阅读这把底火。随后主讲的是哲学专业出身的王欢欢老师,他以“什么是学术?”为主题,进一步阐释如何由阅读进入“学术殿堂”。他逻辑严谨地由“学术”概念入手,分别从中国字形和西方词根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中国,学为识也,引申为学识、识别、辨识;术是方法、技巧。两者之间存在逻辑结构:术基于学,不学肯定无术;有学无术则不能全,学需要术帮助其完成自身。在西方,“学术”表达为Academic,其词根源自希腊Academos。王老师从柏拉图的Akademeia学园的规定与做法归纳出“学术即是理论研究”,需要具备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学术“不是做,而是看,不是行动,而是思考”。他又进一步指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失语”与自然科学之“不足”归根结底不是中国人不聪明,而是囿于“实用理性”太重,理论理性有待加强。大学生乃是未来的学术继承人,除了培养理论思维能力外,还要保持思想之“自由”,自由乃是创新的根源。他倡议大家“从物质走向精神,从现实走向超越,从外在走向内在,从身边走向远方,从娱乐走向艺术,从身体走向灵魂”。

 

 

最后开讲的是从事编辑出版史教学研究多年的向敏老师,他的发言主要聚焦论文写作,顺着前两位嘉宾的发言,分享了自己对于“自由”另一个面向的看法:论文写作隐含有个由阅读的自由向写作的不自由转换的过程,这份不自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选题,不能只顾自己的兴趣,要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系统收集、浏览,在此基础上求新求异;二是行文,必须围绕中心议题,不枝不蔓有序展开;三是规范,用语上要使用学术术语,忌随意,引文、格式均需符合学术规范。在学术语言的锤炼方面,他首推桐城派的文风,推荐大家可以多加模仿桐城派凝练精准的文笔。

 

 

在嘉宾主讲之后“宾主互动”部分,主持人对三位嘉宾的发言主题和内容特色分别做了总结与提炼,并就“学生该如何加强理论思维训练”、“哲学首先就是要会提问,如何掌握好提问的艺术,如何寻找和发现自己的研究课题”、“如何搜集、消化、保存和利用史料”等问题跟三位嘉宾做了进一步的交流。

朱敏老师认为三位嘉宾的主讲与交流正应和了北大中文系教授金开诚先生所言:“读为基础,想为主导,落实到写!”且由于专业不同,三位嘉宾聊出了很多各有特色的内容:文学研究讲求体悟和审美,注重阅读中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哲学美学研究更强调思辨的重要性,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而出版史研究很看重史料的占有,并要善于从诸多资料中去整合与发现。这也充分显示了不同学科之间在研究范式方面的差异,嘉宾们就相同的话题各自发言,具特色不在于观点上有多少不同,而是观点获得和阐述方式上的各具特色。

 

 

在最后的观众提问环节,来自不同年级不同院系的学生分别就“哲学思维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人生阅历与阅读体验哪个对您影响更大”等问题向嘉宾提问,王欢欢、孙维屏等老师一一作答,提出“哲学塑造人的观念,观念影响生活,但学术是学术,生活是生活,建议两者区分开,要有足够的宽容与接纳之心”、“文学能够丰富内心、延展生活,但终究不能代替生活”这样的锦言金句。

 

 

在活动的最后,主持人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她借用了木心在《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一书中对作家谈自己的作品和创作的三个比喻:画家把自己作画的全过程拍下来示人、演员把戏剧的后台亮给人看、音乐家开自己作品演奏会,形容本次“学人自述”的论坛好似让大厨开放了厨房供人参观。平时,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是大厨做好的菜肴,如今却可去看看大厨究竟是选购了哪些原材料?对原料如何加工处理的?烹饪的步骤是怎样的?如何掌握火候?……如此这般才成就出佳肴的色香味。这个意义,非同凡响。

主持人同时也指出,揣摩别人永远无法替代自己的亲身尝试。每个人的研学经验都是独特的,可以参考,却难以复制。研学的路上,说到底,我们都只有拿出小马过河的精神,一步步摸索属于自己的道路。嘉宾们的分享与其说是给我们可以“拿来就用”的方法指引,宁勿说更多地是给了我们研学兴趣的感染、治学精神的感召、脚踏实地的信念和敢于尝试的勇气。

本次论坛刻意营造一种沙龙般宽松自在的氛围,嘉宾们不是一排藏坐长桌之后,而是围桌而坐,让嘉宾与嘉宾之间、嘉宾与观众之间从物理空间到心理空间更加无障碍、不设防,方便彼此敞心畅谈。活动持续了整整两小时四十四分钟,听众无一人中途离席退场,活动结束后仍有所流连,留下与嘉宾交流,这份投入与耐心同样让人欣慰。

 

撰稿    朱敏

摄影  史荣珍

 

 

 

上一条:2016级编辑出版专业“主题荐书”活动圆满结束 下一条:【人文赛事】“古韵今声·国学知识浸校园”比赛初赛顺利结束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邮编:264005 电话:0535-6770015、6770817

Copyright © 2015 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