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文章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人文与传播学院“人文讲堂”之“青年博士论坛”第一讲

2016年10月31日 11:25  点击:[]

   

20161027日下午,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人文讲堂之首届青年博士论坛”正式开讲。

本次报告会是首届青年博士论坛的第一讲,由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吴树勤主讲,主题是《诗礼文化,道德人生》。报告会由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研究员张开祝主持,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843727869397757657.jpg

453177907877615497.jpg

张开祝院长介绍了人文与传播学院开设“人文讲堂之青年博士论坛”的思路和宗旨。他指出,博士是学生能够获得的最高学位,是智慧和能力的象征。人文与传播学院现有的13名青年博士教师是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希望,代表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水准。他们年富力强,学富五车,有朝气、有活力、有才华,尤其与在座的青年学生,在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没有隔阂、没有代沟,他们有资格、有能力而且必须成为青年学生成长道路上的“灯塔”!所以,开设“人文讲堂之青年博士论坛”,拿出师资队伍中的精华部分,围绕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举办学术报告,其目的有二:一是为青年博士进一步施展才华、释放学问搭建平台,邀请他们面向青年学生讲人文、讲人生,给人文学科的青年学子以思想、以学术、以智慧、以信心;二是通过青年博士论坛,让青年学生感受青年博士的风采与魅力,激发青年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次学术报告分为两个环节,在第一环节中,吴树勤博士从诗礼是中国文化之核心、诗礼文化塑造道德人生、乐教提升人生境界三个方面,阐述了诗礼文化与道德人生的关系问题。

415459426471621002.jpg

吴博士从本义、古义以及引申义方面,解释了“文”、“化”、“文化”的具体含义及其精神含义。同时区分了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解说了中国文化的内容。紧接着吴博士引用《诗经》、《左传》等古籍,阐述了诗礼文化的原则性功能,认为通过诗礼文化,可以统摄个人、家族、民族和国家事务的方方面面,把个体的人和家族、民族、国家凝聚到一起。因此诗礼不仅是知识技能,而且是综合性的文化系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随后吴博士从不同角度阐述诗的重要性,认为诗是“言志”与“缘情”的统一,诗文化是道德人格塑造的始基,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因为诗是本真生命最直接的表达方式,正是通过诗,发动情感与意念,唤起本真生命。   

484649225489550471.jpg

177070148802443391.jpg

吴博士进一步阐述,本真生命的发展既有创造性的一面,也有破坏性的一面。为了推动本真生命的积极发展,实现理想人格,就必须引入“礼”对本真生命进行自觉制约与疏导。“礼”旨在挺立道德人格。道德人格需要人自觉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坚定地以礼自持。但是,礼制在社会实践中容易固化,不能完全顾及每个人的性情,甚至对个性发展造成压抑,因此需要乐教来进行弥补。

170810026438160234.jpg

吴博士认为乐教的本质精神是“和”,他从孔子对《韶乐》的评价中,提出了理想的生命境界应该是美善的完美结合,是形式与内容的圆融,并进一步指出韶乐与武乐的不同之处,进而讲解了技艺与艺术的相通之处,都蕴涵着“道”之“几微”,在日用常行中感悟生活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吴博士进一步分析“孔颜乐处”的意蕴,认为孔颜之乐的原因,并不是“疏食饮水”,而是对“道”的执着追求,并以此视为人生价值的目标,“孔颜之乐,乐道也”。吴博士还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冯友兰之“人生四境界说”为例提出,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许多思想家多把人生最高境界视为在对个体小我超越的基础上,实现有限生命与无限天地的会通,由此达到生命精神的完全自由舒展。

     在此次报告中,吴博士还区分了人生的几个层次或境界,道德人生是相对于功利性人生而言的,诗礼文化所要挺立的是道德人生,求之于内心的修养,而不是外在欲望的无止境的追求,这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分野所在。   

437448623622294172.jpg

最后,吴博士认为,不断学习,不断体验,踏实做人,认真做事,人生才有新收获,境界才有新提升。以此,与各位师生共勉。

803068333711365088.jpg

850984882279816650.jpg

第二环节为老师提问与学生提问环节,老师们和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就各自关心问题进行提问,吴博士一一对其进行耐心而且巧妙地解答,使大家能够进一步深切理解诗礼文化与道德人生之关联。

在点评中,张开祝院长认为,吴博士不拘泥于作诗和行礼的知识与技巧,对诗礼文化与道德人生进行了深入分析,这场报告充分显示了吴博士深厚的人文功底,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了高雅的人文情操。

292275406914688694.jpg

张开祝院长希望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学子们能够珍惜好这种学术熏陶的机会,踊跃地来到青年博士论坛的现场,聆听青年博士老师的诠释,领略青年博士老师的风采,感受青年博士老师的魅力!同时,希望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学子们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一定要养成聆听学术报告或人生讲座的习惯,他认为,这对青年学生开阔视野、增加学识、提升思维和个人成长,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养成主动参与学术活动的自觉性,从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做起,从现在做起!

  

吴树勤博士小传

738416777338727542.jpg

吴树勤,男,1974年生,浙江省海宁市人。现任山东工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学校支持建设学科(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人文与传播学院人文素质教研室主任。200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1997年和2003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在吉林省江城日报社从事记者工作。2006年博士毕业进入山东工商学院工作。

所讲授课程主要有《中国文化经典导修》《中国传统礼仪礼俗》《中国经典与现代管理》《商业伦理》《文化创意产业》《经典讲座》等。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以传统礼仪教育为核心的‘生活哲学’内在结构解析”;

2.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礼仪教育为核心的传统儒家哲学生活化问题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代表性的论文有:

1.《传统儒家礼仪教育与民众生活价值的自我实现》,《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2.《先秦儒家论礼仪化生活普及的机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

3.《传统民俗的复兴与礼仪对民俗的价值引导》,《京师中国哲学》(第四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礼以养欲:荀子对孟子心性道德观的重构》,《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5.《学以通圣人之道——荀子所劝何学论》,《齐鲁文化研究》,2010年第1辑;

6.《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性的自我迁化——荀子“化性起伪”说正义》,《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7.《人的“神圣性”的根源——兼评芬格莱特眼中的孔子思想:人是礼仪的存在》,《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8.《即日用常行而成就道德——谈谈儒家的道论》,《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9.《礼学与宗教学研究的融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第6期;

10.《先秦儒家“亲亲”和“尊尊”思想的特色——以文献所记载的丧服服叙制度为视角》,《殷都学刊》,2005年第1期。

主要获奖有:

1.专著《礼学视野中的荀子人学》20087月获烟台市第21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论文《礼仪教育与人格塑造》20099月获2008年度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3.论文《学以通圣人之道》201110月获2010年度山东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理论与学术类二等奖;

4.论文《围绕经典阅读构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201110月获山东省语言文字工作优秀论文二等奖。

主要著作有:

1.礼学视野中的荀子人学:以“知通统类”为核心,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版(专著);

2.礼(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丛书之一),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参编);

3.儒家文化经典导修,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参编)。

   

   

上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新生辩论赛圆满结束 下一条:人文与传播学院举办《广告心理学》观摩课

关闭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191号 邮编:264005 电话:0535-6770015、6770817

Copyright © 2015 人文与传播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