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下午人文与传播学院在6教1103多功能室,召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会议,部署落实2017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标准。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党政联席会成员出席会议,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开祝主持会议。

会上,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吴树勤宣读了《关于印发〈人文与传播学院毕业论文各环节考核标准(试行)〉的通知》,张开祝就过去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毕业论文工作标准的依据和特点、毕业论文工作要达到的水平等三个方面,对贯彻、落实毕业论文质量标准,做了全面、详尽的部署。

张开祝首先指出了过去毕业论文在选题、写作、指导、评阅、答辩等环节存在的种种问题,通过引用媒体上《为什么本科论文抄袭难以避免》和《本科生论文的标准是什么?——从参加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评审的感想说起》两篇文章的观点,强调了严抓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针对我们毕业论文存在的诸多问题,对照社会对毕业论文的片面看法,借鉴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经验教训,为了我们的职业声誉、为了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只能继续抓,而且只能严抓不能放松。

在谈到毕业论文工作标准依据和特点时,张开祝从十个方面做了阐述:
第一:我们过去“无法可依”,没有自己较为详尽的毕业论文工作标准,只是凭印象工作。为此,我们必须制定一个明确标准,以规矩学生和教师的行为,使学生、教师在毕业论文问题上不可随意,不可游戏。我们制定的这个标准涵盖了论文选题、写作、指导、评阅、答辩、成绩评定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正向和反向两个标准,使我们的毕业论文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但是,这个“章”给不给力,凑不凑效,一要看老师、学生的执行力度,二要看标准的科学性。这两方面都是主观意识,只要肯做,一定能做好!
第二:过去的毕业论文存在很大和很多问题,无论是选题、写作、指导、评阅、答辩,还是成绩评定,情况要比想象的差一些。这些问题如果不纠正,任其蔓延,我们的职业形象、职业行为、职业声誉以及人才培养质量都会受到极大的质疑。就是说,这个标准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来的,每一条款的背后,都有“过去的故事”。
第三:这么多年的毕业论文工作,无一学生在其中遭遇“滑铁卢”。除了2016年有2位学生因学分问题而没有达到毕业要求外,其余都欢欢喜喜地拿到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这种现象,作为局内人当然希望它是真的,但局外人能相信吗?今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山东工商学院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报告》明确提出“学位授予率过高,在2014年49个本科专业中,有22 个专业学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达到 100%”,要求整改。为此,学校在即将实行的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考核中,对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授予率设定了明确的比率限制,可以肯定以后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授予率绝不可以是100%!如果是100%,那时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负责任!
第四:我们规定了毕业论文分三个答辩阶段,第二阶段答辩综合成绩排名在后15%的毕业论文进入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答辩综合成绩排名在最后3-5篇的毕业论文进入学术委员会复核,这是激励措施,起督促和震慑作用。请老师不要误解,提交学术委员会复核的3-5篇毕业论文,标准中并没有说非得有不通过的,但是,我们坚持的宗旨是:决不冤枉一篇好论文,也决不漏网一篇差论文。冤枉好论文,是对态度认真学生的伤害;漏网差论文,是对态度草率学生的纵容!无论冤枉好论文,还是漏网差论文,都是一种不公正和不公平!一篇论文的好与不好,不能本专业几个人说了算,必须能服众。所以,每个专业拿出最后的3-5名,让我们的学术委员会集体评判最终结果,岂不更有说服力!
第五:我们要为老师减压,让老师敢于严格要求。有老师反映,个别学生置老师的要求于不顾,如果老师太严格了,怕把学生逼向极端,担不起责任。我们提出明确的工作标准,就是让指导教师事先以标准告诫学生,引导学生按照标准去行事,这样就释放了指导教师的压力,让指导教师对学生有严格要求的依据。如果学生再不尊重指导老师的要求,或者态度不认真、不积极,指导教师就可以依据标准行事,出了问题,可就不是教师的责任,而是学生自己不遵守制度所致。
第六:毕业论文工作标准也回应了就业工作需要,考虑了就业率的压力。作为院长,还是就业第一责任人,不仅要为教学负责,还有为就业负责。即使老师们可以不考虑就业,但我和学生口的同志们不能不考虑,所以才规定了三个阶段加复核阶段这个办法,这也是借鉴了老牌学院的做法,不是独创。三个阶段隐含着多重激励,目的是倒逼学生既要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又要尽早签订就业协议。这样,既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又有利于保证必要的就业率!为了这三个阶段,老师们要多麻烦些,要多跑些腿,要多组织几次答辩。
第七:要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负责,为老师的专业、前途和声誉着想。对学生的要求严格是责任所在,学生的痛苦是暂时的;对学生的要求放松是失职所为,学生的痛苦是长久的。教师热爱学生,心痛学生,值得赞赏!但是,热爱学生、心痛学生绝不是溺爱学生、迁就学生。有一孩子对父母说:“你不能养我一辈子,为何从小娇惯我”?同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说:“老师不能罩我一辈子,为何在大学迁就我”?所以,我们决不能为了迁就学生而降低培养要求,也决不能以降低培养要求来换取所谓的就业率。否则,什么教学水平不高,什么教学质量不好,什么教师不负责任等等,我们会被社会数落得一文不值!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办学声誉不好,专业萎缩,直至取消。如果到这个时候,那些走出学校的毕业生如何回来?他们会怎么看待我们这些教师?我们这些教师又有何颜面对他们?所以,我们不能心软,不能拿专业、前途和声誉当儿戏,否则,既害学生,又害教师。
第八:教风和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有了好的学风,也能极大地促进好的教风。有学生曾骄傲地说:“我们特别喜欢老师们!老师们都很厉害,真的教给了我们一生都有用的知识。”还有学生庆幸地说:“幸亏老师认真负责,因为老师的负责让我们的态度也变得认真。”这反映了我们的学生一是渴望老师多传授给他们知识,二是学生希望老师认真负责。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忠实地履行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制定毕业论文工作标准,就是让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毕业论文工作上马虎不得,应付不得,以推动教师和学生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我们倡导学术之风,崇尚学术文化,毕业论文工作本身就是学术活动,就是学术文化的应有之义。制定毕业论文工作标准,严抓毕业论文工作,就是让教师、学生在共同“研讨”毕业论文中,感受学术文化的魅力。
第九:抓毕业论文与老师的切身利益有关。无论在职称申报方面,还是岗位聘任方面,更或在教学型教授副教授聘任方面,都把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因素,都明确规定“首位指导学生获省部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等同于一系列科研成果和荣誉,甚至省部级、国家级科研成果和荣誉。尽管获省部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很难获得,难道其他条件不难?指导那么多年、那么些学生,就没有可能产生个省部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只要努力了,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如果不努力,除非是天才!
第十:毕业论文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待教学和科研的态度是:不能也不敢说“教学第一,科研第二”,只能说“教学工作是头等大事,但绝不轻视科学研究工作”!但是,10月29日,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在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透露,教育部将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颁布实施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的教学质量标准,作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国家标准和基本要求。她说,从全局工作看,人才培养工作正在升温,人才培养已经被高校摆在更加重要突出的位置。一些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正在扭转,一些高校的科研优势正在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而高校新一轮综合改革方案普遍将教师评聘奖励制度改革作为重点,重中之重是增加教学权重、引导鼓励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投入教书育人。所以,我们抓毕业论文工作,就是抓人才培养工作,就是引导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去。这符合高等教育的大势,符合教育部门的政策。

关于毕业论文工作要达到的水平,张开祝要求,无论是论文形式,还是论文内容,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三个专业都要成为全校的标杆,即形式和内容都要为“王”,成为“双冠王”。因为我们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就要讲美学、有内涵。广告学、编辑出版学、汉语言文学都是既重形式又重内容的专业,尤其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我们的学生区别于其他学生的最基本的专业特征!可以这样说,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我们的看家本领,离开这两种能力,我们就会武功全废,一事无成!所以,毕业论文必须成为锻炼、检验我们学生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不可有丝毫懈怠,不可有半点马虎。我们在学科、科研上无法成为学校的标杆,但我们在毕业论文的形式、内容上,有资格、有能力而且必须成为学校的一面旗帜!

张开祝告诫老师们,在毕业论文工作中,一些基本的、外在的、形式的东西,老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毕业论文选题不恰当、题目不正确、结构不合理、格式不规范、观点不清晰、文题不相符、篇幅不达标,要么是老师不负责任,要么是老师没水平,要么是老师既不负责又没水平。尤其是一篇拿不出手的论文,老师仍然让他过了关,这是老师极大的不负责任,极大的没水平!除这些之外,老师就再也没有其它任何责任,论文过与不过,是学生本人的能力和水平问题!
张开祝最后指出,对80%的多数老师来说,工作已经做得很好了,无须浪费时间和口舌,但剩下的20%才是关键少数,他们的影响远远大于80%的一般多数,希望这些老师能够认真对待!